强劲的工业增长有望延续到今年,走出一条“前高后低”的曲线,而当前的中国工业仍面临着需求恢复不牢固,原材料、汇率、海运等成本挤压企业利润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2020中国经济“乘风破浪”
首次!中国2020年GDP突破100万亿元,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根据全年数据可看出,工业及出口强劲,消费的回升则尚有空间,地产和基建投资韧性较强。2020年顺利收官,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展望2021年国内政策面的工作重点则在于稳定复苏趋势兼顾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应对海外的政策外溢性、经济复苏不稳定性和资本市场波动性的三方面冲击。
尽管2020年初中国工业骤降13.5%,但从3月份以来,中国工业增速一路向上,划出一条“深V”反弹曲线,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
2021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其中制造业增长3.4%,12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再度刷新2019年3月以来的新高。
这明显超出市场的预期。受访专家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钢铁、工程机械类产品生产持续向好;另一方面,出口交货值持续高位放量,带动了工业消费品的生产。此外,海外疫情的反扑导致部分生产链条转移至中国的趋势仍在持续。
行业分化仍然明显,2020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6.6%,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分别快4.3、3.8个百分点。其中,仅装备制造业一个行业,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了70.6%。
产品产量也反映了这一点。2020年,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同比分别增长了19.1%、17.3%、16.2%、12.7%。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民用无人机等新兴产品增速更是超过了1倍。
专家预计,强劲的工业增长有望延续到今年,走出一条“前高后低”的曲线,而当前的中国工业仍面临着需求恢复不牢固,原材料、汇率、海运等成本挤压企业利润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工业增速前低后高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航燕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2020年的工业增速走出一条超出预期的“深V”形反弹曲线,分季度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二、三、四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8.4%、4.4%、5.8%、7.1%,从季度看,目前已回到、甚至高于以往的增长区间。
她指出,工业的复苏明显快于消费等指标,成为带动整体经济恢复的主要动力,这一方面是因为与消费、服务业相比,工业生产环境相对封闭,便于疫情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以极高的效率疏通了上下游的产业链以及全球供应链,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复工。
“从2020年二季度开始,工业增速已经恢复至疫前平均水平,当时的主要动力是复工复产;同时,中国在稳增长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基建不断发力,这推动了钢铁、水泥、工程机械类产品生产的持续向好。”
2020年12月,中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7%,其中钢材产量12034万吨,同比增长12.8%。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2020年中国钢铁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大关,这主要得益于国内钢铁需求的大幅回暖,“中国的钢铁生产主要用于国内消费,比如建筑行业去年的钢铁消费量就高达5.74亿吨,同比大增13.4%,机械、能源、集装箱等行业用钢需求也大幅提升。”
张航燕指出,2020年12月工业增速再度刷新近21月新高,这大幅超出了预期,“随着圣诞季的结束,往年12月的工业出口会有所回落,然而2020年12月的工业出口交货值仍高达9.5%,这带动了大量工业消费品的生产。”
在她看来,这可能是因为海外疫情的反弹导致部分国家出现囤货的现象,疫情之下,不少海外工厂陷入停摆,中国成为不少国家工业消费品的主要供应者,而随着春节的临近,这些国家有提前备货的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内疫情控制明显好于国外,供应链完整,部分印度、甚至东南亚的生产订单正在转向国内。
与此相伴的是,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不断上升。2020年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0%,比上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创下2017年四季度以来的新高。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82.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81.2%,通用设备制造业为80.8%,专用设备制造业为79.8%,汽车制造业为80.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82.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80.8%。
“尽管中国工业取得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但必须注意,当前的中国工业仍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张航燕指出。
首先,近期不少工业企业反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汇率持续攀升,出口集装箱“一柜难求”,海运费大幅飙升,部分地区对工业生产采取限电措施,这正在挤压企业的利润,不少工业企业“增收不增利”。
其次,2020年制造业投资仍然下降了2.2%,反映企业信心不足。张航燕在近日的调研中发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