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37万亿元,增长1%。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险普遍上升,南亚中亚整体风险凸出。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形成严重冲击,但“一带一路”合作却并未止步,而是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取得了新的进展。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成为新的合作亮点。
海关总署1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37万亿元,增长1%;商务部数据显示,1-11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9.6亿美元,同比增长24.9%。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近日对媒体表示,大多数“一带一路”项目坚持不停工不裁员,持续推进,一批新项目顺利启动,为全球经济寒冬注入了一股暖流,为各国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冲击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风险普遍上升。由中诚信国际与RAEX-Europe评级公司、VIS集团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国家风险报告(2020)》(下称“报告”)指出,多数国家普遍面临经济下滑、货币贬值以及债务攀升的压力,经济、债务风险显著抬升。其中,东亚风险最低,而南亚风险最高。
报告认为,作为后疫情时代多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的支持下,“一带一路”倡议将在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发展数字经济、绿色投融资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南亚、高加索和中亚风险最突出
在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叠加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险普遍上升。报告指出,从区域来看,东亚风险最低,而南亚风险最高。新加坡、韩国、捷克等发达国家的整体风险较低,而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乌克兰、伊朗等国家的整体风险相对突出。
从次级因素风险来看,中欧及东亚地区的风险表现最为均衡,次级因素风险相对较低;南亚地区财政实力薄弱、经济结构欠佳,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长承压且改革推进乏力,财政债务和外部风险最高;南高加索地区的经济和政治风险最为突出;中亚地区的银行系统风险最高。
当前,疫情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蔓延,确诊病例居高不下,变异病毒的出现更是带来诸多不确定性。IMF近日表示,全球经济正处于关键时刻,未来一段时期的前景仍非常艰难,敦促各国继续采取强有力的货币和财政措施。美联储主席鲍威尔1月14日表示,美联储将维持当前的购债计划和低利率水平。
“美联储以及全球范围内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维持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中诚信国际业务评级总监兼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张婷婷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者风险偏好相对宽松,不仅能够避免新兴市场大范围的资本回流,同时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开展融资,对于抗冲击力相对较弱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有助于缓释外部风险及债务风险。但是个别本身债务高、风险高的国家外部融资环境仍旧受限,例如斯里兰卡短期及中期外部压力仍然很大,主权债券融资渠道仍不畅通。
不过,她也指出,美国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导致美债收益率攀升,并将在更长期限内削弱美元实力,对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一定冲击。
世界银行1月5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称,新冠疫情造成数百万人陷入贫困,可能在今后较长时期抑制经济活动和收入。在乐观情景下,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苗接种进程加快,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或可提升至近5%;在悲观情景下,若感染率持续上升、疫苗接种速度迟缓,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被限制在1.6%。
报告认为,受各国自身经济结构差异、疫情前发展趋势、政策空间及改革进程的不同等因素影响,预期“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复苏进程将显著分化,而经济及财政债务风险仍将普遍处于高位,并且部分国家的外部风险短期内难以缓释。
张婷婷对21记者解释称,美、欧等全球主要经济体仍是疫情重灾区,外部需求总体维持疲弱态势,叠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身疫情的发展,成为抑制其后续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更加漫长的经济复苏周期,也将进一步拖累各国本已疲弱的财政表现,主权信用风险抬升。此外,经济恢复周期的拉长,也将进一步打击部分国家的政治稳定性。
“企业还是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投资国别。”中诚信国际业务部助理总监杜凌轩建议,对于已进入的市场,重点需分析在建/在运项目的收益保障和风险控制、是否扩大投资规模。对于未进入的市场,需要在掌握区域环境基础信息之外进行更详尽调查。
杜凌轩是1月12日在“一带一路”发展论坛(下称“论坛”)暨《2020年“一带一路”国家风险报告发布会》上发表上述观点的,该论坛由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和中诚信信用分析(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中国将提升与东亚、东盟、欧洲紧密度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来,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新冠大流行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和投资关系进一步密切,部分国家还出台了吸引外资特别是中资的政策。
报告指出,当前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关联度普遍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