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投资穿越这纷扰与疲弱增长的时代?
时间:2021-01-16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对于冗长的过往,如何洗练地勾勒,殊非易事。也许可理解为三点,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其间偶有波澜;二是全球财政货币刺激滥觞,财赤和发钞不遑多让;三是资产价格膨胀,权益资产尤其瞩目。现状为何如此?有何内在机理?暗示未来何往?

有人戏言,在上世纪的韦尔奇时代,即便是韦尔奇家的狗做总裁,通用电器也会是伟大的公司。这样的评论虽然苛刻,确指出了时势使然。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增长放缓趋势明显,在2010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后,则可谓愈发明显。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增速在过去二十年大约打了六到七折。长期增长的趋势性放缓,折射出全球经济新旧动能的接续不够顺畅,一个全球化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接近潜力耗尽。

考虑到短记忆性使人类习惯于活在当下,因此不同时点给出不同答案是很自然的。在2001年之际,人们会将互联网泡沫视为最重大的经济事件,而美国次贷危机和新冠病毒大流行则极有可能充当2008年和2020年最正确的答案。这些本质上都不是答案而只是事件冲击,答案仍是全球增长的趋势性放缓,这些事件冲击至多是带来了巨大短暂波动,甚至事后使全球增长疲弱越发凸显。新世纪以来,每一次危机都跟随新一轮更失衡疲弱的增长,2010-2019年美国经历了二战之后最长的经济景气,而经济增速却从克林顿新经济时期的4.3%掉到了2.4%。中国经济同样不复2010年之前动辄10%的高速成长。

人们在困境中,也许会幻想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在持续疲弱增长和频仍危机的挑战下,尤其是以保守、孤立、勒索为主要特征的“特朗普主义”冲击下,人们加速了宏观刺激政策的长期化,尤其是现代货币理论MMT应运而生。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负担率从本世纪初的不足60%,到现在实现翻倍;美联储不得不持续使用量宽政策和零利率政策;财政赤字货币化也日益流行。一言以蔽之,增长弱加之危机多,迫使许多发达经济体差不多沦落到“发钞度日”了。无论冠以现代货币理论、基本国民收入政策、危机应对方案等各种说辞,本质上,一些主要经济体发钞约束已废弛,已被长期化的财政货币刺激,暂时看不到回到常态或有序退出的可能性。

至此,一个大分流时代昭然若揭,也即全球化之后的碎片化,它以族群撕裂和资产泡沫为两大特征。大分流折射在诸多领域,例如国家体系的分流,冷战词汇和气息不再陌生,在一些问题上人们很难做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族群的撕裂扑面而来,贫富分化在区域和族群之过于悬殊,不要轻易地断言冲击美国国会的、几乎代表半数民意的“暴徒”不美国,因此美国国内的“特朗普主义”不会轻易随着特朗普的离去而离去。

大分流在金融层面的标志性表达,是资产价格膨胀。抗萧条和反危机的廉价流动性,只有少部分推动企业增加研发和资本支出,却有大部分流入股市推升资产价格。你很难说苹果、谷歌或亚马逊变得更具创新精神,但你很难不说它们都变得出奇得贵。

资产价格膨胀放大贫富分化。富裕群体拥有绝大部分金融资产,资产膨胀使新冠疫情以来全球顶级富豪财富增长了15%,而中低收入民众的工作和收入都堪忧。全球富人财富增长很大程度上不源自于创新创造,而可归因为发钞。贫困族群的扩大却使有效需求越发低迷。差不多有七成美国中年人认为,他们子女的未来不会好过他们这一代。

资产价格膨胀扭曲了股债收益关系。上世纪机构投资者习惯于30/60配置,即大类资产配置中,60%为固定收益类,30%为权益类,另10%为商品或衍生品等其他类。这建立在权益/债券的收益率之比大致稳定在1.5倍、且债市回撤较小的基础上。格林斯潘时代之后,美国国债收益率从5%降至3%以下,新近则更低,10年期美债收益率徘徊在1%,而美国股市则屡创历史新高。这给养老金和年金寿险机构的资产配置带来空前挑战。看起来除非增长逆转、负利率蔓延或通胀抬升,否则全球债市的廿年牛市已经到了重大拐点。当下极高的股债比,以及债市的动荡,都使得机构投资人更偏重于权益配置。或者说,弱增长和强发钞势必带来权益资产膨胀。

资产价格膨胀凸显了资本的喜新厌旧,即创新的昂贵稀缺,和传统行业的沉沦。记得我在参与早年CCTV的《对话》节目时,当时一位买了40多块一股中石油的小按摩店主说,如果股价下跌到20多,老婆就要和他离婚,记得我当时给他的忠告是要做离婚两次的预案。看看今日之石油石化,12年前小按摩店主尚安否?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故事,对描绘资产膨胀有重大意义。随着中国空前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走到中后期,这带来了不可不察的市场变迁。一是支撑工业化的初级产品风光不再,人们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不会看到类似中国这样空前体量的工业化,人们不难观察到2010年底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拐点形成以来,石油石化标的市值持续缩水,股价低迷。而新经济的若隐若现,则给传统工业初级产品带上了浓重阴影。二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稳定宏观的挑战,以大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风光不再,2011年以来,五大银行的市值增长仅约25%-50%,投资者无情地下杀其估值,使银行业长期处于破净状态,这冰火两分,离银行“挣钱得都不好意思说”也仅五年而已。三是传统的开发销售式地产商,在中国也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