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中国制造走出去这次"水够烫"
时间:2021-01-18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大家都很熟悉“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常常用来隐喻(metaphor)如果一个个人、企业乃至民族如果不思变就会最后死在慢慢的变化带来的威胁之中。其实科学家对这个说法是有争议的,19世纪的时候他们前赴后继地做了不少实验,结论是温水是否能煮死青蛙关键不是温度本身,而是温度变化的速度。

也就是说如果温度上升的速度足够快,青蛙感到了威胁的严重性,那么它是既有愿望也有能力跳出热水锅的。先不说这个隐喻的科学性,但是我对它的寓意却是非常喜欢的,用在中国出口制造走出去也是非常恰当的。

我最近参加一个花旗银行举办的经济论坛,有一个经济学家问我中国制造的外迁会不会受到中国政府的反对。其实中国政府多年来对中国制造走出去一直在倡导和扶持,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仅仅是纺织业截至到2019年就已经有1000多家企业在100多个国家投资了100多亿美元。大家可能要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这次中美贸易战争依然反响那么大,因贸易战争诱发的关税让那么多中国企业日子非常难过呢?

简单的答案就是“走出去”的水温变化不够快,几乎所有的困难比如劳动力和土地费用的增长或是人民币的升值都在政府和企业齐心协力下得到了某种克服。比如用自动化取代工人;从沿海地区搬迁到边远地区;还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种种的政策支持,所以每次小小的温度变化我们很多企业都挺过来了。所以我们很多出口制造企业不但拒绝走出去,而且拒绝做内销!

而且这次大规模的制造业外迁是一次历史迁移,中国制造在几十年打造的“世界工厂”实在是太大了。举例来说中国出口体量的5%移到越南,相当于越南出口制造要增长65%;同样的5%迁到印度,意味着印度的出口制造要增长70%!所以需要循序渐进,好象洪水来了要泄洪,否则一定是满则溢。你想外迁它接不了。

但是这次中美贸易战加上新冠病毒好象是科学家把火锅的温度突然提高,我把这个叫做“唤醒服务”。很多中国企业家这次被一下唤醒了,开始既要把出口制造的生产基地移出去,又要开始参加在中国市场的角逐。从这个角度来说2020年的两大挑战对我们来说真是一件好事!

2005年中国油画布类(含带框)遭遇"中美纺织品反倾销第一案"。当时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油画布类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我在中国的一家重量级的供应商80%的业务都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为11%,首当其冲成为第一被控方。结果是花了几十万美元,成功地获得被征收最低的惩罚性关税。大家一听很高兴对不对,可是这个最低惩罚性关税是多少呢?77.9!其它的中国企业呢?264.09!这个水温变化够快!恰逢我在2007年初加盟迈克尔斯担任负责自有品牌和货源负责人,迈克尔斯恰恰是美国零售商里最大的油画布类产品买家。结果我们就和这些企业一起策划了用“订单护航”的战略:说服买手同意接受在

越南和其它国家生产的产品,同时继续降低国内生产的成本,保持企业能生存下来!历时几年的时间,彻底完成了这个行业走出去的历程。

有意思的是这些企业这次在2020年的中国贸易和新冠病毒的冲击中却活得特别滋润:首先是它们都有了布局全球的供应链;第二是很多欧美的消费者被困在家里,于是有时间拿起了油画笔。就连小布什总统也在退休后成了一个业务油画的艺术家,买了我们不少的产品!可是这些产品都不是“中国制造”。

因为我们这个行业的出口企业早已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管理的转型过程。而促动它们一跳的恰恰是令人窒息的反倾销惩罚性关税!

(作者为香港利丰集团首席运营官,国际贸易和供应链管理专家)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