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技术密集爆发、迭代速度不断加快、产业链条越来越长、知识产权大量交叉汇聚在产业链各端……在这个速度时代,知识产权保护面临新命题。与过去相比,新技术、新业态不断融合,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庞大的网络上,集聚了大量知识产权密集型机构、企业和产品,错综复杂的知识产权使保护成为难题。承接1月4日《经济参考报·高端智造》关于中国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报道,本期将聚焦高技术产业如何防御知识产权风险,北斗和海尔的先进经验可以作为参考。
北斗:布局核心技术“专利池”
2020年,北斗系统全面迈向全球服务新时代,带来了全球卫星导航的新格局,也与传统产业、新兴业态深度交叉。在全球化时代,智慧与科技的分享需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路径与手段,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需要掌握自主核心关键技术、知识产权这两大市场生存“法宝”。
业界权威人士表示,北斗相关企业尤其是走向全球服务的企业要布局核心技术的“专利池”,及时跟踪且综合掌握国内国际上下游全产业链的知识产权风险,及时做出知识产权预警;相关部门则应引导企业进行核心技术高质量专利的国际布局,支持北斗产业和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集智攻关形成完整产业链
2020年是世界卫星导航历史上特殊的一年——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中国完全依靠自主建设北斗系统,建成之后向世界开放。
“中国始终以开放合作的姿态与全球共享北斗发展成果,与各卫星导航系统之间保持协调、兼容与合作,分享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
北斗系统是中国迄今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与经济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工程,是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系统(Galileo)并列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星座”之一。
“北斗是中国航天大国能力的彰显,担当着大国重器的历史使命,也引领着全球卫星导航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表示。
目前,北斗可以提供导航定位和通信数传等七种服务,包括面向全球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三种服务;在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和区域短报文通信四种服务。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最新发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与发展》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已构建起集芯片、模块、板卡、终端和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北斗完整产业链。10年来,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9年达到3450亿元,2020年有望超4000亿元。
其中,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22纳米工艺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已经进入量产阶段,性能再上新台阶。截至2019年底,国产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出货量已超亿级规模。北斗卫星导航基础产品已输出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北斗基础产品包括芯片、模块、天线、板卡等,是北斗系统应用的基础。通过卫星导航专项的集智攻关,中国实现了卫星导航基础产品的自主可控,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逐步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北斗的强大产业融合能力通过“北斗+产业”的形式在国计民生重要领域得以彰显,融合效益凸显。北斗基础产品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嵌入式、融合性应用日趋加强。
目前,北斗系统已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行业,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基础设施,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北斗相关产品目前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为上亿用户提供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产业化应用的庞大网络上集中着大量知识产权密集型机构、企业和产品。在北斗全球服务的新时代,知识产权的基础储备以及在市场中的灵活有效应用都决定着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国际形象和市场表现。
融合发展迈向自主新时代
“北斗系统凭借理念与技术上的包容性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多元的选择,也具备与其他三大卫星导航系统融合发展的能力。司南导航的产品在海外市场获得欢迎,关键在于我们的核心技术融合应用了四大导航系统,具备了为客户提供更高精度服务的能力。”上海司南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泉说。
在2020年11月末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上,王永泉获得北斗奖,他创立的司南导航已经成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产业链100%自主知识产权在海外拓展的代表。作为较早踏入国际市场的卫星导航企业,该公司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40多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王永泉在25年前接触到卫星导航技术,见证了全球卫星导航领域技术的发展和格局的变化。“最开始只有GPS,核心部件和信号用的都是外国的,没有选择的余地。那时候,我们做的终端设备应用场景和条件都很受限,在很多领域就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