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创新环境 建设创新强国
时间:2021-01-12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强调:“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从百年世界竞争格局演变看,世界强国竞争的关键正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比拼。二战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美国能够始终保持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正是由于其拥有一批代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以世界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集群为核心的、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国家实验室,以及由一批研究型大学与重要企业创新研发机构聚集形成的东、西海岸两大创新高地。

优化国家科研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从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同步推进。在国家层面,需要在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实验室,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着重提升国家基础研究和前沿战略科研能力;产业层面,要构建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的高水平产业研究所,突出采用公共性、开放性、基础性和多元性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运作模式,创建以应用技术为主的原创性研究、关键性应用技术的突破为核心,集技术扩散、系统集成、公共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产业研究所,打造覆盖重点产业和领域的创新高地;企业层面,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强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交叉学科研究、产教合作和技术转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促使创新资源优化协调,不断完善现代科研和创新制度体系,加速颠覆性技术突破,进而持续赋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关键核心技术供给。

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超前布局的制度和体系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着力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因为中国持续的创新崛起和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是一批能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的集群式崛起,核心则是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中国的科技企业第一次和世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完全可以在这次浪潮中实现更多科技突破。实际上,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调节作用,推进大中小企业、国有和民营企业的融通创新,这其实也是“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需求牵引,突出能力建设,破除体制障碍,加强宏观统筹,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与各类主体融通创新的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服务及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创新体系效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探索实施和完善创新型领军企业工程、创新联合体工程和共性技术平台工程。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由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基础研究、攻关重大课题,企业分散决策实现多元尝试、增加微观活力,就能形成突破核心技术和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大合力。

发挥一流高校支撑引领作用

发挥一流高校对科技创新建设的支撑引领性作用,增强大学对国家自主创新的贡献度,必须发挥好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大学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尤其是在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需要发挥高校的三大功能的整合效能,

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要以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为抓手,全面优化高校科研布局,首先要加快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形成全面系统的高校创新体系;其次要重点鼓励高校遵循科学规律,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发挥有组织的科研和自由探索的优势,做大做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的探索,提升从0到1的原创能力;第三是要以高校科技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要求,提升高校有组织科研和集成攻关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的牵头作用,形成有生命力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攻关产业核心技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强化使命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相结合,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高校企业创新双引擎;深化校地合作,引导和鼓励高校主动服务地方发展,为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持续支撑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头号创新强国,靠的就是来自全球各地的高层次人才的支撑。日本、韩国、芬兰等创新型国家的崛起,也与其拥有实力不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密切相关。高层次人才作为国家科技第一方阵的战略科技资本,是提高我国自主创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