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建设和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行业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上海牵头承担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进展如何?上海自2013年起试点的碳交易情况如何?碳交易未来还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近日,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他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望于今年年中正式启动,上海作为交易系统建设方,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作为具体的承建方,三年多来在总结区域试点经验基础上,根据全国市场特点和需求,开展相关的交易机制研究和交易系统建设。
在赖晓明看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化程度还欠缺,参与的机构投资者并不多,未来期待能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以及引进更多投资者,适当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全国碳市场交易平台方案正在报批
证券时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具体承担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建设,目前推进情况如何?
赖晓明:上海牵头承建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建设和运维任务,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作为技术支持具体参与了交易系统的承建。未来全国碳市场的交易平台将由独立的交易机构来运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这一机构将由7个试点省市与江苏、福建省共同联建。目前机构设立方案还在报批中,尚未最终确定。
目前来看,全国碳市场有望于今年年中启动,按照试点区域约5%的配额进入平台交易,希望全国碳市场启动后能尽快达到2亿吨以上的交易规模,如果未来能在品种和机制上有所突破,那么流动性有望进一步提高,交易规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证券时报记者: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碳市场的搭建带来的促进作用有多大?
赖晓明: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目标提出来后,各方更加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更加重视用市场化机制促进减排以及碳市场的建设,对全国碳市场的启动也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相关的技术推广和资金机制的建立,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去年10月,五部委已出台了促进气候投融资的指导意见。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我国碳市场交易的未来空间有多大?
赖晓明:按照国家的建设规划,今年将电力行业纳入,“十四五”期间,预计八大重点能耗行业都将纳入到碳市场,届时配额发放约可达到50亿吨,将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市场参与者方面,八大行业控排企业约8000至1万家,再加上未来投资者的引入,对市场的流动性将带来很大的助力。
目前参与上海地区碳交易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是碳资产管理公司和投资性公司。国际上碳市场的参与者很多是金融机构,上海目前持牌金融机构非常有限,券商等金融机构规范化和自我管理水平较高,这些机构的参与,将助力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希望未来有更多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
上海试点逾七年交易量1.55亿吨
证券时报记者:作为全国碳市场交易平台的具体承建方,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2008年成立,12年来业务开展情况如何?
赖晓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8年到2013年,主要是基础研究和准备阶段,探索一些环境交易机制,参与国际CDM市场以及国际自愿减排项目在国内进行碳抵消,开展碳市场方面的研究;第二个阶段是2013年11月起,当时,上海碳交易试点正式启动,一直到目前,区域碳交易试点还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中心工作之一,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为上海控排企业提供碳配额的交易平台,并组织开展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第三个阶段与第二个阶段有部分重合,2017年,国家宣布全国碳市场交易平台建设启动,上海作为交易系统的牵头建设方,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作为具体的承建方,三年多的时间内,一直在从事相关的准备工作,总结区域交易试点经验,根据全国市场的需求和特点,在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相关交易机制的研究和交易系统的建设,同时为各省市启动碳交易的能力建设做一些培训辅导等。
证券时报记者:上海碳交易试点的规模目前有多大?
赖晓明:上海从2013年底试点碳交易,到目前为止,累计交易量1.55亿吨,其中上海配额交易4500多万吨;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约在1.10亿吨,总交易规模在全国位居前列,尤其CCER的交易量份额占比约40%以上。
证券时报记者:在碳交易方面,上海环境交易所有哪些探索?目前进展与成效如何?
赖晓明:在现货交易方面,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推出了“借碳机制”,借鉴参照证券市场上的“融券机制”,控排企业与投资机构间可以按照一定的条件借碳配额,再按照一定的条件归还,是国内最早在碳市场上探索“借碳机制”的平台之一,对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具有明显作用。
同时,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还积极开展碳金融等衍生品的探索,比如碳配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