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孙华:2021年,中央各部委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今日本报从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和国资委近期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入手,关注其今年工作重心,予以重点解读。
近期,中央各部委密集召开年度工作会议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商务部、财政部、工信部、国资委今年工作的“1号任务”主要聚焦激发消费潜力、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解决“卡脖子”问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些首要任务传递出的重要信号,无疑勾勒出一张“十四五”建设的开局之图。
商务部
落子“激发消费潜力”
日前,全国商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2021年要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抓好几项工作。其中第一项是“在促进畅通国内大循环方面,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激发消费潜力,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打通内循环堵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谈及内循环有哪些堵点,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一,近年来,我国居民杠杆率有所上升,进而制约消费潜力的释放;第二,我国在民生领域的投资依然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第三,我国在芯片、半导体、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关键技术仍面临着被“卡脖子”的风险。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赵亚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内循环的堵点,从供给侧来看,主要还是技术和质量问题。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上去了,消费者自然愿意消费。
对于如何激发消费潜力,打通内循环堵点的问题,付一夫认为,需要从三方面发力:第一,要继续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着力继续缩小收入差距,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第二,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居民的养老、医疗问题,以此来解决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第三,要改善偏远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并规范消费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以此来激发国人的消费潜力。
谈到资本市场如何助力内循环发展,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需求侧来看,需要增加居民的财富收入,资本市场要更好地发挥财富管理功能,通过慢牛行情,为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投资收益,由此扩大消费能力和意向。从供给侧来说,资本市场应进一步支持大消费类企业的上市和融资,促进大消费企业的做大做强,从而创造出更多符合居民日渐差异化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赵亚赟认为,企业提高技术和质量,最重要的问题是资金,资本市场能够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同时,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适当鼓励产业基金的发展,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引导产业升级的作用。
财政部
布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2020年12月31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提出,2021年要扎实做好十项重点工作。其中,首项任务是“精准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进一步完善并抓好直达机制落实,扩大中央财政直达资金范围,提高直达资金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减税降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债券资金使用绩效”。
“2020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经济快速恢复发挥了突出作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崔志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将精准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中,有助于结构调整并解决当前农业基础还不稳固、民生保障个别领域存在短板等问题。
为应对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推出了新增1万亿元财政赤字和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的政策。这2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首次实施特殊转移支付机制,通过建立“一竿子插到底”的直达机制,为“六保”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1年,中央财政会在总结2020年直达资金政策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和机制运行角度继续深入研究直达资金效用,逐步将直达资金适用范围扩大到一般性转移支付和更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方面,进一步规范直达资金下达、拨付、使用、绩效等各环节操作规程,明确直达资金运行时限,减少资金在途占压时间,规避转移挪用延迟风险,通过制度机制提升直达资金运行管理效率,让更多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发挥更大效力。
崔志娟表示,2021年中央财政直达资金范围将扩大,在相应的管理机制上,建议对纳入直达资金范围的项目整体实行直达管理;同时,在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常态化中,进一步优化直达资金管理的制度体系。此外,借助大数据平台,强化直达资金的数据分析和线上监管。
2021年在推进减税降费方面,张依群建议五方面发力:一是对原有减税降费进行系统性梳理,适时有针对性地出台税费改革政策。二是消费税、资源税改革还会继续深入推进。三是增值税改革还应做进一步简化优化,税率还应进一步降低,研发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