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45周年,就在今年的倒数第二天,中欧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再叠加此前的RCEP,可谓是多边主义暖风拂过,对深受新冠、美国单边主义打击的国内外市场而言都是提振信心的好消息。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对此表示,中欧投资协定旨在为中国和欧盟之间的投资行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法律框架,区别繁琐且陈旧的中国与各成员国之间已有的双边投资规定。从内容上看,这是一个全面的协定,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可持续发展议题以及争端解决等。在市场准入方面,协定采取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国内首次在包括服务业和非服务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以负面清单形式做出了开放的承诺。在公平竞争规则方面,中欧双方在协定中就国企补贴透明度、技术转让、标准制定、行政执法、金融监管等与企业运营密切相关的议题达成了共识。
考虑到此前中欧之间的谈判进程非常缓慢且双方隔阂较大,今年获得重大突破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实际经济联系已经很深,2020年前11个月双边贸易额已经超过了4万亿元,且中国对欧盟27国累计直接投资超过了800亿美元,欧盟27国对华累计投资超过了1100亿美元。二是双方都受到了来自美国单边主义的威胁,特朗普挑起的关税战并非只针对中国,美欧之间关于数字税、汽车、飞机等领域也频频出现争端。三是在全球经济深受新冠疫情打击的情况下,中国由于防控形势较好经济快速复苏且有望成为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对于欧盟而言中国无疑是在后疫情时期带动其经济恢复的重要动力。
中山证券研究员梁伦博认为,从协定带动的具体领域上看,德国在汽车、机械、装备、化工等制造业和研发、物流、通信、职业教育等生产性服务业上全球领先;法国在新能源、飞机制造、航空航天等制造业和旅游、健康、生物、制药等领域全球领先,这些都是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发展的领域。同时在双方都关注的“碳中和”领域,双方围绕可再生能源的尖端技术合作有望进入新的台阶,有助于光法、电力设备以及新能源车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中国相关龙头企业也有望在欧洲市场开拓新的市场份额。
需要注意的是,该协定还未达成最终的法律文本。且最后的文本必须通过欧洲议会的通过才能正式生效,因此从谈妥到协定的真正实施可能还需要一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