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需解决区域发展空间错配问题
时间:2021-01-04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已经公布的规划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作为未来5年的核心战略。

面对外部挑战和脱钩压力,在持续推进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提振内需被摆在了重要位置。从空间角度看,今后五到十年,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就是加快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步伐。

面对中国经济增长可能的下行压力,学者陆铭认为,城乡区域发展中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若改革顺利则会在未来释放出新的动能。

作为一名长期研究中国经济、城乡和区域发展、劳动经济学的学者,陆铭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2020年8月24日,在中南海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他与其他8位专家一起,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对“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任务、举措提出意见和建议。

“空间错配”待解

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村结构、城乡结构和城市结构都在经历着未曾有过的历史性变迁。一方面,大量年轻人口向沿海一线城市、内地中心城市聚集,其中除了农村人口进城外,更多的则是由其他城市转向中心城市。这在客观上促使部分城市,尤其是中小型城市人口减少,处于收缩状态。据相关数据统计,已有数万个村庄消失。

陆铭指出,但这些地方在做规划时,并未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呈负增长的城市,其中中国中西部较多,地方政府为了最大化自己的GDP,纷纷做大城市规划,这就导致一些地方投资没有相应回报,政府债务上涨。”

另一方面,在大型、超大型城市内部,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入,相应的土地供应却在收紧,进而导致房价飙升,居民生活成本不断升高。与此同时,以往户籍制度改革在这些城市推进较慢,用工、土地成本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制造业和部分服务业迫于成本压力不得不从城市核心区退出,面临着既要降低成本,又不能远离供应链网络的两难选择。

陆铭认为,“十四五”期间,在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即解决“空间错配”问题。

目前,从数字上看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的水平,但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由36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国家历史同期水平相比而言,实际低了十个百分点。

此外,在不少城市中,有大约30%的常住人口是外来人口。尤其是个别超大城市这一比例甚至高达40%,非本地户籍外来人口中的一半居住时间超过5年,约20%居住超过10年。

户籍制度管制,意味着在对不同身份人群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上实行差别化对待。据陆铭团队测算,一个外来人口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比本地户籍的人口少消费16%~20%。“如果这部分需求能够得到有效释放的话,对于促进消费提升和畅通内循环是有帮助的。”

实际上,面对这种“空间错配”局面,近两年来,国家层面已经逐步认识到,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向着大城市集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发达经济体在与中国目前相似的阶段时,也出现了人口从城市核心区向郊区流动的态势,从而带动了大都市圈的逐步形成。

所谓都市圈,在空间形态上即“一小时通勤圈”,或已有核心城市周边50~70公里左右范围内,发展起一批小镇或若干小城,相互连接后形成新的城市网络体系。当若干都市圈相互连接,便进一步形成大经济区或城市群。

推进“人的城镇化”

目前,已有不少省市将都市圈建设作为“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与此同时,以往造成人口与土地在空间上错配的因素还未完全消除。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行政区划的限制。“都市圈发展是跨越行政边界的,比如在上海,都市圈建设要跨越江浙沪的省级行政边界。如果按照传统的城市规划,不管是直辖市还是地级市,都只是做自己行政管辖边界范围之内的城市规划,相应地只规划自己的人口、土地、公共服务等,最终将会限制都市圈的整体发展。”陆铭指出,“目前我们还缺乏一种跨越省或者城市行政边界的规划和协调机制。”

这一问题在我国超大城市的管理上十分突出。陆铭介绍,从国际特大和超大城市发展经验角度来看,超大城市是其所属的都市圈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目前国内对于特大、超大城市是否要发展成都市圈,我认为并未达成共识”。

以日本的东京都市圈为例,东京人口只有1000多万,但它周边连片发展的都市圈人口是3700万。以往,对于超大、特大城市的管理,我国采取的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量的举措。然而,相比于像东京都市圈这样的国际经验,“我们的都市圈人口数量仍是较少的”。

陆铭认为,如果我们在超大城市的管理上,尤其是涉及到户籍制度改革上决心不够,那么随着外来人口数量和比重的不断攀升,严控人口增长带来的后果就是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公共服务建设不足将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