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黄河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暨2020“探寻黄河之美”凯旋仪式在济南举行。活动当天,举行了“最美黄河守护者”“黄河幸福家庭”颁奖仪式,经过广泛发动、层层选拔、认真评审,最终有九个“最美黄河守护者”与八个“黄河幸福家庭”获此殊荣。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最美水利人守护黄河安澜。这些来自基层的“最美黄河守护者”和“黄河幸福家庭”,常年以水为“伴”,坚守在黄河一线,有些甚至三代、四代、五代传承。本报记者采访了获奖者中的几位,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代黄河人积极投身建设“绿色黄河”“生态黄河”“美丽黄河”,保护好母亲河的坚定信念。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洒下青春和汗水,书写着新一代黄河人的辉煌;他们用实际行动,助力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马宁:28年深入一线书写不平凡业绩
先后完成国家级、流域级和省区水土保持监测项目10多项,连续五年被评选为单位先进个人,获得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首届“最美劳动者”黄委会“优秀班组长”“最美黄河人”等多项荣誉称号……作为“最美黄河守护者”,28年来始终坚守黄河第一线的马宁,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业绩。
“坚持这项事业的最大动力源是使命与热爱。”谈及28年来坚持战斗在守护黄河第一线的感受时,马宁如是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坚守黄河一线,更多的时候需要身体力行,不畏艰难。马宁的主要工作是探索黄河水土流失治理和水沙关系的自然规律,从而让人们更好地保护、爱护和守护这条母亲河。
“这项工作需要几代人的无数努力与付出才能完成,对于我个人来说,不但要面对无数枯燥的数据、图像以及测算工作,还要不畏严寒酷热,走遍流域山山峁峁、沟沟坎坎,不断在变化中发现真相。”
举一例以证之。2007-2010年,在横跨三省、五市、18个县全长940多公里的《新建铁路太原至中卫(银川)线》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针对沿途280处弃渣场、160处取土场,每年要至少四次外业监测,每次最少也得半个多月。
2009年11月,我国北方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雪,应建设单位要求对全线进行检查,马宁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毫不犹豫地加入现场检查组,顶着刺骨的寒风,踏着20多厘米厚的积雪,对沿途200多处弃渣场逐一检查,每天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一连跑了半个多月,等外业工作结束时,她累得都快要虚脱了,但她从无怨言,这种吃苦耐劳、率先垂范的拼搏精神得到了同志们的广泛赞誉。
马宁牵头完成的《青海省柴达尔至木里铁路》水土保持监测,沿途平均海拔3200米,高寒缺氧、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长达三年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她从水土保持专业角度出发,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草皮移植、植被护坡、草皮水沟等方面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建设与施工单位的高度评价。
28年深入一线,让马宁在科研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她参加了《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规划(2018-2022年)》的编写工作,该规划成为指导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重要依据;她与他人合作出版的《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措施调查与效益评价》《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监测理论与实践》等四部专著,总结了近年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新方法、新成果,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展发挥了指导作用。
朱超:从“天上”拽回来的治黄人
朱超是“最美黄河守护者”获奖者之一。作为学校里仅有的两名被选中当飞行员的学生之一,从小在黄河边长大的朱超最开始的志向并不是成为一名治理黄河的工作者。但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治黄人的情怀和信念还是把他从“天上”拽了回来,成为家中的第五代治黄人。
“家里坚持让我学水利专业,开始还有点想不通,后来有个去国外留学的机会,我就去了乌克兰”,朱超介绍,可是到了乌克兰才发现没有水利专业,就选了和水利专业关系比较密切的建筑专业。毕业后,凭借专业知识和外语优势,朱超进入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外事工作,之后他又进入武汉大学水利专业学习,最终来到了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我们家几代人都是在治理黄河的一线工作,我现在从事治黄的科学研究,家里都很高兴。”作为第五代治黄人,朱超对于自己的职业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执着和投入,而之后的一件事更是让他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真挚的感情。
“爷爷临终前将他自己以及他的爸爸、爷爷的治黄经历都写出来留给了我。仔细看完这些内容后,我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责任。”朱超说。
朱超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从事黄河治理的工作者。朱超从小就住在黄河边,长在大院里。在他的印象中,虽然一家人都住在一起,而且父亲工作的地方离家也就十几里路,但他每天都在工地上忙,除了过年吃团圆饭的时间外,平时根本见不到面。
老一辈的苦干、实干精神让黄河在新中国成立后安澜70载,同时也激励着年轻人再创新功。朱超现在是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工程水力学研究室主任,工作10多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