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经济增长、价格水平、货币金融、国际资本流动4方面经济指标2020年12月读数及未来走势预测如下:
经济增长:外需驱动力正在从中国份额的提升转变为全球贸易整体的恢复,内需驱动力正在从逆周期调节政策转变为居民消费、民间投资等内生驱动力。短期亮点一是欧美11月PMI指数依然保持高景气度,年末节日效应有利于传统商品出口;二是国内汽车销售再度放量、消费升级需求明显增加;三是稳定的施工面积和持续改善的竣工面积将推动房地产投资增速保持上升;四是PPI收窄降幅,工业企业盈利持续向好,有利于制造业投资恢复。
价格水平:生猪产能将在2021Q2恢复至100%,叠加基数因素,CPI趋于下行。
PPI将在全球经济恢复的带动下趋于上行。但原油产能具有较大弹性,基于布油不超过60美元/桶的前提,预测PPI在2021年3月转正,5月在2.3%左右见顶。需要强调,价格由供需共同决定,价格上升一般会带来产能利用率上升、新增产能或替代品增加,所以更应关注供应冲击明显、供应相对集中或缺乏替代的品种。
货币金融:12月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涨价预期较强的条件下从3.3%降至3.16%,AAA银行同业存单利率从3.3%降至2.9%,体现央行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结果。但由于实体部门资金需求出现下降,预计12月M2同比增速小幅下行至10.5%,M1同比亦小幅下行至9.8%,信贷投放约1.3万亿,新口径社融规模约1.95万亿,金融数据同比增速相比11月稳中有降,后续继续下行的概率更大。
国际资本流动:预计12月股市外资流入与上月持平,债市流入规模有所回落。
海外流动性环境相对平稳,美国第二轮财政纾困计划接近尘埃落定,新冠疫苗开始接种,但短期美国疫情仍然较为严重,风险偏好维持平稳。中美利差小幅下行至234BP,仍处于历史高水平,人民币继续升值有助于提升外资增持意愿,摩根大通GBI-EM指数纳入人民币债券已于11月告一段落,预计被动资金流入有所下降。
总之,中国经济增长正在从政策驱动转为内生驱动,外需驱动转为内需驱动。
前者已经发生,政府主导的社融增速上行已经结束,社融增速已开始回落,只是“不急转弯”的政策定位决定其降幅较为平缓。后者即将发生,外需驱动力正在从中国份额的提升转变为全球贸易整体的恢复,出口仍保持高增速,但继续加速的概率下降;国内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加速消费升级、激发有效投资。
风险提示:病毒变异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