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逐梦而行、嫦娥五号奔月取壤,奋斗者号万米探海……2020年,作为创新“主力军”“排头兵”,国有企业奋力争先,重大科技成果蓬勃涌现,大国重器彰显综合国力。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果,有力彰显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为‘十三五’收官增添了成色亮色,极大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日前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如是总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跟跑者”“同行者”到“领跑者”,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挂帅攻坚,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依靠科技创新在全球多个领域脱颖而出。
创新的活力正在激发,创新的国企风华正茂,创新的未来大有可为。面向“十四五”,创新发展的时代伟力正在汇聚,驱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挂帅攻坚国家队创新成就涌现
12月22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飞成功,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的空白,也为未来中低轨高密度发射任务创造了条件。
科技创新不止于远方的星辰大海,还有眼前的“百炼钢化成绕指柔”。
0.015毫米!今年,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下称“太钢精带公司”)“手撕钢”薄度极限再次突破,比普通A4纸厚度的1/4还要更薄,可以应用到新能源车电池上。
两年前,正是这家企业成功产出世界首发的厚度0.02毫米、宽度600毫米的不锈钢精密箔材,解决了我国该领域被“卡脖子”的困境。
实践昭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深刻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加快科技创新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国有企业更是重任在肩。
郝鹏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有企业要发挥好国家队的作用,当好技术创新“主力军”“排头兵”,真正在解决“卡脖子”技术,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发挥好重要作用。
——2020年起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新增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指标,力争到2022年,中央企业重点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在工资总额等方面予以支持……一系列“硬核”政策渐次落地,力度空前。
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坚决顶住疫情冲击和经营压力,推动资金、人才、政策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陕西烽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仅2020年上半年就开展了221项科研项目,同比增长44%。“十三五”期间哈电集团年均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保持在5%以上。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亚洲最大海上风电并网发电、时速400公里可变轨高速列车下线……一大批重大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同样亮眼的还有国有企业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中的创新表现。国药集团等企业率先研制核酸检测试剂盒、提出恢复期血浆疗法、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应用,电子、通信等企业及时推出“一网畅行”“一码防控”等大数据服务,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创新牵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12月23日19时40分,93岁的宝钢集团第一任董事长黎明通过远程“一键炼钢”功能,下达了中国宝武今年第1亿吨钢的炼钢指令。
成为中国首家实现亿吨年产量的钢铁集团,摘得全球钢企粗钢产量之冠——“亿吨宝武”如何从“老大”变“强大”?答案是“绿色关乎存亡,智慧关乎未来”。
“智慧工厂”“一键炼钢”“黑灯工厂”“智慧物流”“远程运维”……中国宝武不仅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流程等方面继续向前突破,更是顺应数字化趋势,提出协同共建超大型高质量钢铁生态圈。
这个有着130年历史老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是中国钢铁行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一个缩影,也是国有企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这一系列重要论断道出了中国开拓新局的根本。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国有经济在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指出。
加快推动组织创新、技术创新、融合创新、跨界创新,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国有企业已经行动起来。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企业的技术、装备、制造及人才优势转化为国家的竞争力和全球产业话语权。
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工程业务持续增长,例如,突破“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的己二腈项目预计2021年底前建成投产,预测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利润超过20亿元。
今年中国一重在新能源国际工程总承包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让“中国制造”在国际锻焊加氢反应器高端市场取得了零的突破。
——育先机、开新局,努力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