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大中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深圳上海北京居前三,厦门杭州成都武汉软环境改善明显
时间:2020-12-26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深圳蝉联全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第一名。

2020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世纪经济研究院再次发布《2020年中国大中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通过对客观数据的建模分析,为各地方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对内对外合作平台功能,加强要素保障和资源集约利用,提供参考指标体系,为经开区营商环境改善提供预判分析。

报告结果显示,35个大中城市中,深圳、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杭州、南京、长沙、武汉等城市排名前十。

报告指出,在服务企业生产、营造公平法治环境的基础上,近年来,随着高质量发展理念的传播,各地将创新创业氛围、宜居宜业环境等内容,也纳入营商环境改革的体系中来,这与报告一直坚持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评价的做法吻合,报告也对相应的指标进行了细化和权重调整,以期更好地反映各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变化。

深圳总得分第一

指数结果显示,深圳、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杭州、南京、长沙、武汉等十个城市,在35个大中城市中,营商环境指数排名前十。

报告主要对深圳、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杭州、南京、长沙、武汉、西安、宁波、厦门、青岛、郑州、天津、昆明、贵阳、合肥、福州、大连、南宁、南昌、海口、济南、沈阳、太原、银川、石家庄、长春、乌鲁木齐、兰州、哈尔滨、西宁和呼和浩特等35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价。营商环境总水平涉及6个一级指标,其中软环境指数权重最大,占25%,市场容量和生态各占20%,基础设施占15%的权重,社会服务、商务成本各占10%的权重。

与2018年的测算结果相比,营商环境前十城市的组成没有发生变化,但其中的顺序则略有调整。其中,北京凭借着在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两项指标上的高得分,超越广州,从此前的第四上升至第三,广州则顺延至第四名。同时杭州上升了一位,超越南京排名第七,南京下滑至第八,其他前十城市的位次则没有变化。

深圳再度位列35个大中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排名第一。深圳的软环境相较其他城市有着企业活跃程度高、人均企业数量多等优势,但该项指标的领先幅度相较其他城市已经有所减小。同时,深圳在生态环境指数位列第二,社会服务和市场容量指数位列第三。良好的科创氛围依旧是深圳的一大优势,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184,超过排名第二的北京约80%,万人专利授权数则仅次于北京,这也拉动着深圳的社会服务指数从2018年的第九上升至第三。

软环境的改善,是北京超越广州总排名第3的直接因素,北京软环境指标从2018年的第21位上升至第5位。其中,北京在2019年的外资利用额达到142.1亿美元,在35个城市中居首。另外,依靠着发达的教育、医疗资源和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北京再度蝉联社会服务指数的冠军。

同时,北京市场容量指数位列第二,包括GDP、社零总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一般预算收入等多个指标上,都仅次于上海,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则超过了上海,良好的市场规模,有利于形成更好的市场氛围和产业分工。

在头部十个城市相对稳定的同时,伴随着各地营商环境改革的深入,后续梯次的城市排名变动,则呈现高频化、小幅度的趋势。

高频化,显示了城市营商环境竞争的激烈程度。后25位的大中城市,除了第11位的西安和第23位的南宁,其他所有城市的排名都发生了变化。小幅度,是各地都开始重视营商环境的相关指标,以及指标体系的进一步稳定,虽然时隔两年,但排名变动幅度明显小于2017、2018两年的变动。与2018年相比,变动幅度最大的是从35名上升到29名的石家庄和从第24名下降到第30名的长春。

报告认为,这与各地“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改善的加速推进,以及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关,也显示出各地对营商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大中城市的营商环境差距不断缩小。同时,这也倒逼地方营商环境改革,在提升政务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向着公共服务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深化。

厦门跃居软环境第二

软环境指数排名前5的城市为深圳、厦门、杭州、西安和北京。成都、广州、武汉、南京和青岛则位列6到10位。

具体来看,有人才吸引力、投资吸引力、创新活跃度和市场监管四个等权重三级指标,从市场主体、人口和投资等方面的存量和增速,来衡量市场的活跃程度和投资热情。

深圳在软环境这一领域的优势依然十分明显,尤其是在市场活跃程度上,不管是第三方数据还是统计部门数据,深圳在个体户数量、市场主体数量等指标都领先其他城市。活跃的市场主体也带来了更好的投资热情,深圳不仅在外资引入上持续保持高位,固定资产投资额也在较大的基数上实现了18.8%的高位增速。其中,非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了逾21%。增速远高于房地产投资的15.9%,外商经济投资增长了75%,显示了深圳整体依然良好的投资热情。2019年深圳每万人吊销数、注销的市场主体数分别为70、100个以上,显示其僵尸企业的清理工作,也在35个城市靠前。

另外,厦门、杭州、成都、武汉等强二线城市,排名都较2018年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