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西部盐碱地的"绿色逆袭"
时间:2020-12-28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地处吉林西部的白城市,拥有两个国际性生态地标:这里位于全球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之“东亚-澳大利西亚”通道,是世界上90%的白鹤等大型水禽、涉禽往来于西伯利亚与大洋洲的必经驿站;这里所处的松嫩平原西部约有5595亩盐碱地,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美国加利福尼亚并列为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

在黑土地广袤的中国东北,以盐碱地为主的白城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盐碱地治理是世界性难题,但如今的白城竟拥有315.7万亩水田、138万亩养殖水面,已成为吉林省水稻生产第一大市、渔业产量第二大市的“鱼米之乡”。在这片盐碱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城乡“补水”候鸟重至

白城市通榆县位于长春西北约290公里,是距离省会最远的白城辖区,跻身世界A级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鹤舞美景”位列吉林旅游八景的向海就位于这座县城。时值凛冬,通榆的最低气温已跌破零下20℃,连片的泡沼冻结成星罗棋布的冰面。

一个月前,向海自然保护区副局长林宝庆目送今年最后一批南迁候鸟飞离。林宝庆在向海已工作24年,热爱这份工作缘于对鹤的喜爱。1996年大学毕业的林宝庆,如愿以偿来到向海工作。能近距离观察、接触鹤使他倍感幸福,但没过几年他就遭遇了难觅鹤踪的尴尬。

20年前一场水灾和接踵而来的旱灾,加之上游水系来水受限,白城全域从2003年起遭遇10年缩水困境,向海湿地面积从36000公顷萎缩到3600公顷。保护区内的兴隆水库同样缩水90%,导致众多工人迫于生计到干涸的湖底种植葵花。“1999年来水库上班,没想到,刚当了四年工人就变成了农民。”45岁的水库工程科科员车明富回忆。

盐碱地并非白城的“千年顽疾”,当地人均耕地、草原、水域面积曾领跑全省。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土地资源取予失衡、林草资源缺乏保护,白城土地沙化以每年0.8%的速度递增,加上后来的连年缩水,当地逐渐成为中国15亿亩盐碱地中一块难掩的“疮疤”。

大安是距长春最近的白城辖区,也曾是全市盐碱化重灾区。生态恶化不仅令候鸟绕飞,也令外埠资本绕行,进而为地方发展蒙上阴影。

缩水带来的短板,从“补水”开始解决。2013年,在植树造林、草原治理等既有举措基础上,白城启动河湖连通工程。依托自然水系和兴修水利,以提水、引水、分水方式将汛期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的富余水资源存蓄到天然湖泡沼和湿地,破解了“旱期无水可用”“汛期余水难存”的瓶颈,让水资源既有增量也有存量且能科学调配。

截至2020年,白城通过河湖连通工程,改善和恢复湿地面积640万亩,恢复草原、芦苇面积105万亩,森林覆盖率已由42年前的5.1%升至12%,平均风速也比当年下降了0.55米/秒。近年来,绕飞的白鹤归来了,东方白鹳、疣鼻天鹅也来“打卡”了,林草间偶尔还有野猪和狼“客串”。目前,白城地区野生动物种类已升至350种,且阵容仍有望扩增。

“水足了,树多了,景美了,市民的心情好了,白城也有底气举办马拉松了。”白城市文广旅局二级调研员张旭晨认为,白城马拉松已成功举办两届,吸引全国近万跑友在参赛之余见证这座吉林西部盐碱地上城市的蜕变。

就地“生金”稻米飘香

盐碱地含盐量高、通气性差、肥力偏低,在这样的地方,传统农业生产往往产出低、效益低。这不仅令农民头疼,也让许多专家感觉“无解”。将盐碱地变成黑土地固然不现实,但白城却有自己的就地“生金”之法。其中一项重要探索就是将PH酸碱度在7.7至10.9之间的强碱土壤改良为弱碱土壤,为种稻提供优质条件。

以稻治碱,白城曾酝酿多年,但曾一度缺乏条件。在河湖连通工程补足水资源,一改传统农业靠天吃饭局面带来“天时”后,当地通过有机肥调碱、以水冲碱、脱硫石膏治碱等方式又确保了“地利”——土壤PH酸碱度已降至适宜优质水稻种植的7.5左右,棋路得开只待“人和”。

白城市农科院作为吉林西部盐碱地上从事水稻专业研究的机构,近年来成功选育出长粒粳稻品种白粳1号。这款弱碱米如今推广面积约150万亩,占白城水田的半壁江山。2018年,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落户大安,为白城以稻治碱提供了更雄厚的技术支持。

当白粳1号在弱碱米“主战场”开疆拓土之余,白城一批农业带头人进一步挖掘弱碱水土资源,尝试“蟹稻”“鸭稻”“鱼稻”等有机共作模式。位于白城中部的镇赉是吉林水稻种植第一大县,现有水田145万亩,其中12万亩被有机共作模式耕耘。

“有机共作,既避免农药化肥,也能一田双收。”镇赉县庆江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孟庆江介绍,合作社现有4500多亩水田,莫莫格乡元宝吐村已有40户农民入社,今秋水稻、扣蟹双丰收,平均每亩地为社员增收1000多元。

今年10月,白城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吉林大米阵容中又崛起一股新势力。如今,白城地区已形成以益海嘉里(白城)粮油食品公司为龙头的120余家粮食加工企业,打造了以“梦香湾”珍珠米为代表的120多个品牌。

盐碱地上,就地“生金”的不只水稻。为破解土壤的原生瓶颈,部分地区改变作物品种,不仅使燕麦、杂豆成为拉动农业增收的主角,还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