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人们对体育的渴求变得尤为强烈。12月13日,2020广州马拉松赛鸣枪,2万名跑者成就疫情以来世界最大规模全马赛事;12月21日,2020中国体育两博会线上开幕,改革创新为“健康中国”贡献广东力量……
如今的广东,在体育强省的建设道路上走得愈发从容坚定。
日前,《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发布。
《建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广东将建成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体育强省、健康广东和更高水平的平安广东。这也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在二〇三五年建成体育强国保持一致。
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体育事业发展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要求,“十四五”时期,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如今,广东正加速从体育大省到体育强省的蝶变,9月10日,广东省印发《广东省体育强省建设实施纲要》(下称《纲要》),从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提升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重大体育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增强体育文化软实力六个方面作出战略任务,并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体育事业发展保持全国领先,达到亚洲一流水平。
全面推进健康广东建设突如其来的疫情唤起了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体育健身正在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2020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显示,新冠疫情倒逼大众健身意识增强,健身运动的参与度、主动意识和运动习惯得以全面提升,有接近六成民众表示将投入更多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健康意识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全民健身是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实际上,早在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便发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并将全民健身纳入其中,致力于通过全民健身促进提升全民健康,进而实现全面小康。
在此背景下,《建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广东建设,坚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完善居民健康促进政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杨晓生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民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我们国家未来发展,广东体育强省的建设要以全民健身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广东良好的体育基础,提升全民健身热情与氛围,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去哪儿健身”是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完善的场地设施建设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的关键。10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支持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意见》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在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
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曾表示,要抓住‘十四五’规划的有利契机,在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过程中,使全民健身设施更贴近社区、贴近群众,更好地发挥作用。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健身的需求。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广东陆续出台《广东省全民健身条例》等25部政策法规文件,促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以保障群众的健身权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广东全省建有社会足球场地共3065块,位居全国前列。累计建成群众身边的社区体育公园共2318个。全省公共体育场馆全面向社会开放,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因疫情影响而备受欢迎的智慧健身也将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根据《广东省体育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内容,接下来广东将推动公共体育设施智能化发展,广泛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强社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器材等智能化建设,整合应用广东体育场馆活动预定、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技术,建立国民体质监测“大数据库”,推进智慧体育城市建设。
推进体育服务业高品质升级体育事业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体育服务业的高品质升级则是未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建议》提出,要促进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旅、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
作为朝阳产业,体育产业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空间,根据规划,预计到2035年,体育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其总量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左右。
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与管理学院教授周良君也看好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他表示,相较体育市场较成熟的国家,国内体育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