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十五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20日在京召开。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显著,在线服务水平跃升至全球第九位,进入世界领先行列。下一步我国将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建立数据资源、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完善数据安全法规制度建设等,以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与会者就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和电子政务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并建议全面加快政务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完善数字治理基础制度规则和标准规范,加快数据要素市场法治化治理步伐,做大做强数据驱动型产业。同时,需重视“数字鸿沟”问题,提升政府数字化服务的普惠性水平,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电子政务发展成就显著
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成为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行政效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已提升至全球第45位,比2018年提升了20位,其中在线服务指数由全球第34位跃升至第9位,迈入全球领先行列。
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看来,当前统筹推进电子政务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和成果。一是电子政务制度规则体系更加健全;二是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完善;三是标准规范体系更加完备;四是电子政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成效显著;五是政府网信自主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六是公务员网络安全及信息化素质和技能大幅提高。
“我国电子政务经过20多年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已经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何毅亭说。
地方也乘势而上,从浙江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到广东的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粤省事”,再到江苏推行“不见面审批”,各地涌现出一批政务服务新模式,政务服务更加便捷。
北京市副市长王红介绍说,目前北京建成覆盖四级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市网上政务服务大厅个人用户总数2040万,企业用户数210万,除涉密等特殊情况外,全部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应上尽上,82%的事项“全程网办”。
在“跨省通办”上,河南省副省长刘玉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河南提出并实现与广东、浙江等省份健康信息跨省互认,构建“河南省健康码”体系,累计发码量超过3150万,调用2.8亿次,为3000多万河南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健康证明和“通行证”。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已覆盖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46个国务院部门,实名注册用户超过5亿人,约360万项各级政务服务事项初步实现标准化办理,省级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比例超过82%。
“各地区各部门政务平台建设经历了建起来、用起来、连起来、统起来的发展过程,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联动逐步实现。可以说,政府数字化转型在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卢向东说。
支持政策加码布局
高质量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已成为共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何毅亭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继续紧紧围绕党中央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力度,加快创新发展步伐,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致力对外合作交流,运用信息技术切实增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围绕加快电子政务发展,更多支持举措将进一步发力。中宣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庄荣文表示,下一步,一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加大数字政府建设力度。加强数字政府建设顶层设计,加快建立数据资源、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形成有机协调的数字政府建设框架。二是激发数字经济动能,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开放,支持各地各部门在要素配置、业务发展、技术支撑、安全管理等领域积极探索。三是挖掘服务群众潜能,推进数字服务提质增效。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光纤、宽带以及5G网络对农村地区的有效覆盖,提高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领域数字化水平,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四是完善网络安全机制,促进电子政务安全发展。加大等级保护制度实施力度,加快数据安全法规制度建设,完善数据安全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切实防范个人信息的重要数据安全风险等。
地方上,北京将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保障数字政府建设全方位、系统性、高标准推进。同时将加快打造全市统一的数字服务、数字监管、数字营商平台,打通审批、服务、监管、执法、信用全链条,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赋能政府服务管理能力,打造全国数字政务服务发展高地。在广东,数字政府引领全省数字经济、智慧社会发展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数字治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