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下午,在第二届“海丝论坛”暨2020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平行分论坛上,一场围绕“推进南沙创新,构筑蓝色产业新支柱”的圆桌对话如期而至。
为了主持好这场对话,中山大学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平在准备资料上颇费了一番功夫。“南沙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国家多重政策优势,集聚了一大批海洋领域科研机构,且形成了以船舶工业、航运物流为主的海洋产业体系。”
在他看来,南沙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独具优势,但南沙接下来应如何发力,构筑蓝色产业新支柱,长期以来受到学界、业界与政府的关注。当天的圆桌对话,他就是要和与会嘉宾一起搞清楚这个问题。
实际上,近年来南沙在海洋领域不断发力,包括海洋领域大科学装置及涉海科研院所陆续落地南沙,海洋科创要素集聚。与此同时,南沙也提出了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海洋经济和智慧经济为特色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高地的目标。
在与会嘉宾看来,南沙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多重政策优势,积极布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以可燃冰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等重点领域。
建设海洋强市,南沙责无旁贷
按照广东省最新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广东要建设海洋强省。广州市“十四五”规划建议也鲜明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市的目标。这是广州首次正式提出建设“海洋强市”。
“南沙集中了广州76%的海域,有170千米的岸线资源,整个海域面积有280平方公里,是广州海洋经济最集中的地区。”南沙区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吴瑞坚直言,广州要建设海洋强市,南沙责无旁贷。
他认为,南沙具备政策优势,开放的优势,平台的优势。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且拥有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功能,是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
得益于此,南沙在国家级的海洋科创平台布局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南沙正在加快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基地等重大项目。
“除此之外,南沙的港口发展速度也非常快。2014-2019年,南沙的港口集装箱货物吞吐量,从1100万标箱增长到1670万标箱,年均增长8.8%,每年以100万标箱的速度在增长。”吴瑞坚说。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技处副处长杨振也在圆桌对话环节表示,南沙作为广州唯一的出海口,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既是海洋开发的前沿阵地,也是广州蓝色经济的主战场。
而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安然看来,南沙不仅有港口,还拥有其他自贸区不具备的发展先进制造的产业空间。“我们研究湾区经济发现,湾区绝非大量房地产堆砌起来的城市群,核心是要依靠真正的实体产业发展带动。南沙在港、产、城融合方面有一个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提前布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近年来,中国正加速挺进“深蓝”,南沙所处的广东更是如此。此前广东经过深入调研,曾形成了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业五大海洋产业的基本思路。
当前,海洋经济已跨入以高新技术引领的新时代,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争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在与会专家看来,南沙亦应该提前布局,发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燕雨林认为,南沙应该立足于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和南海大开发战略,重点发展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以可燃冰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海洋新兴服务业及“海洋+”新兴业态四方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他拿海洋新兴服务业举例称,海洋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国际航运服务业,是支撑整个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南沙一定要提前布局,优先发展高端国际化的航运服务业,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海洋新兴服务业。”
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祝普强则认为,海工装备是海洋经济的核心产业,南沙也有相当的产业基础,应该大力发展一些比较高端的造船业,如深海的勘察船、科考船、搬迁船,海洋油气开发重大装备、可燃冰开采装备等,这是南沙首先要布局的海洋性新兴战略产业。
他所在的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在落地南沙后迅速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智能海洋高端装备研发平台。在他看来,这对南沙提升海洋高端装备产业有很大作用,包括对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的聚集,带动高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也会极大地提升南沙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国际和国内地位。
杨振在论坛圆桌环节表示,到2035年,广东天然气消费将增长到900亿方左右,而近十年的勘察结果表明,广东省管辖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大概是178亿吨,相当于现在珠江口盆地所有石油和天然气常规资源量总和的2倍。南沙可以提前布局可燃冰相关产业。
在他看来,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包括前期勘察、模拟实验,中游的开发储运和后期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