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宏观政策“不急转弯” 扩内需是战略基点
时间:2020-12-23 00:00:00来自:东莞证券字号:T  T

事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

点评:

高度评价今年经济表现,对未来仍面临较多不确定性,仍需坚持底线思维会议高度肯定2020年我国经济的表现,指出“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展望未来,“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显示管理层对未来风险仍保持充分认识和谨慎对待的态度。

宏观政策“不急转弯”,强化政策的精准、适度及可持续性在宏观政策方面,会议指出“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从会议的表态来看,“不急转弯”的表态是一个比较新的提法。从我们的理解来看,第一,此次表态应该是明确政策会慢慢“转弯”,会有所微调。毕竟在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冲击之后,国内经济已经在全面恢复,明年经济恢复增长的预期较为明确,在此背景下,持续较高的财政赤字率以及释放较宽松流动性的概率降低,明年大概率会有一些政策上的“转弯”,即微调。

第二,会议也明确“不急转弯”,也就是政策的变化或者说政策转弯的速度会相对偏缓和,一方面外部环境仍存在变数,另一方面也避免因政策调整过快而造成新的风险。

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表态也较上年有所调整,强调“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首先,保持合适支出强度意味着明年的财政赤字率将回归合理水平,其次财政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大,再次,将加强对政府债券的监管和风险防范。

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由“灵活适度”调整为“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另外也提出“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等等。首先,对稳健货币政策的表述更加细致,而“精准”、“合理”的表态意味着货币政策不会“大水漫灌”,更加注重资金的定向投放以及投放效率的提升。其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与央行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态相近,未来货币政策的目标将将推动宏观杠杆率的基本稳定,意味着后续货币政策逐步回归正常化,货币投放增速回归与经济增长相对同步水平。最后,提出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仍会提供较多的资金支持。

提出明年经济工作八项任务,强化对科技及供应链自主可控产业支持在对明年经济的部署方面,将科技创新放在首位,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体制、机制、人才等方面做出明确部署和安排,特别是提出“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将有效推进科研布局,推动科技创新。而在第二条任务中也明确,“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也是延续对高科技,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关注,包括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预计管理层后续将加大对科技产业的鼓励力度和政策支持,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明确资本市场改革方向,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是根本对于金融市场,会议提出“要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

相比于去年对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的提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说法与之前保持一致,但由于基础制度完善有所推进,在其他方面的字数表述上有所删减,主要聚焦在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对上市公司质量的要求。预计后续资本市场仍是管理层重点关注方向,特别在退市制度的完善以及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方面会持续发力。

扩内需成为战略基点,关注需求侧改革

会议明确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而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在思路上,会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与此前政治局会议提法保持一致,需求侧的改革,将有助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在内需具体领域方面,会议也明确提出“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要增强投资增长后劲”、“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等等,将有效带动国内消费需求以及投资潜力,让内需成为稳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