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执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一个完整年份,是第一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收官之年,也是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与取得明显进展的一年。
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产业集聚到创新协同,从深化改革到扩大开放——2020年长三角区域正在奋楫逐浪,以国家战略为指引,在“一体化”中谋划“更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探路,迈向“奋楫逐浪天地宽”的新格局。
“各自优势”锻造成“共同长板”
长三角“竞合”出现新态势
前不久,蓝箭航天液氧甲烷针式喷注器试车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是国内第一个通过充分热试车验证的液氧甲烷针栓式喷注器。针栓式喷注技术,是成功研发可回收运载火箭的核心技术之一。
坐落于长三角腹地——浙江省湖州市的蓝箭航天智能制造基地是国内首个民营火箭和发动机生产制造基地。“未来随着各种商用卫星的蓬勃发展,运载火箭具有发展的巨大空间。”蓝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方平告诉记者,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加快进程,高效的政企协同、雄厚的产业链基础、丰厚的社会资本和丰富的人才储备,促进了民营火箭企业迅猛发展。
把各自长板变成共同长板,真正实现1+1+1+1>4。涵盖沪苏浙皖9座城市的G60科创走廊,成为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长三角一市三省精心筛选一批重大合作事项集中签约,涉及产业合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交通互联等多个领域的19项重大合作事项,半数项目集中在科学、技术与产业融合领域。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长三角地区还率先构筑可持续发展的量子通信产业生态系统。四家通讯和技术企业共同签订共建长三角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培育和发展量子通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框架协议,推动量子通信在电子政务、金融、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应用。
从“相加”走向“相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推进协同创新、园区共建、设立“产业飞地”等方式,长三角地区打破产业溢出和承接的单向关系,努力探索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
温台模式、苏南模式、“产业飞地”……曾诞生过诸多知名民营经济发展范式的长三角,如今正迎来民营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热”。11月20日,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联盟在上海成立,以期借助市场力量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分工协作的集聚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协同共享效应,必将形成发展合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陈雯认为,长三角产业一体化要求各地发挥所长、塑造特色,形成多元化分工协作。
目前,长三角凭借4%的国土面积,不到10%的人口创造了近1/4的全国经济总量,还拥有沪苏杭宁甬锡6座万亿GDP规模城市,合计超过11万亿元,占到长三角经济总量的45%。
从共识走向共建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每年5月开始,水葫芦进入繁殖期。不用电话联系,位于沪苏浙边界的太浦河沿岸吴江、嘉善的村民们就会分工、分片打捞水葫芦。
“江南水系发达,一条太浦河,把青浦、嘉善、吴江三地串联在一起,三地百姓同饮一河水。”吴江区河长制改革科副科长沈建伟说。
为此,三地启动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协同治水,推出联合河长制度。三地共同制定责任清单,开展定期联合巡河、交叉巡河。“如今协同治水大半年,合作更顺畅了。”沈建伟说。
如今,长三角遍布的河道水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吴江区太浦河畔,“这里沿河已经清除了十几家小企业,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苏州吴江区汾湖湾村村级河长沈晓华说。
中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模式”正在推广,沪苏浙毗邻区域的“联合河长制”步入常态化运行,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愈发成熟……
事实上,整个长三角地区都在着力做好生态绿色这篇大文章,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实现以生态绿色为引领的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江南古镇西塘,由于拥有水乡的原生态,被称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是人们躲避喧嚣释放压力的净土。而在距离西塘两公里外,充分运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多方优势,祥符荡创新中心正在悄然孕育,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下一个文创和科创高地。
“自从祥符荡创新中心写入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方案,获得了全国各领域的关注,吸引了各大高校和大型企业,原来我们请都请不来的机构,现在都蜂拥而至。”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嘉善)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常务副主任何剑源认为,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优势、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优势与长三角融合发展机制优势,是祥符荡创新中心的三大优势。
共同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深化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加快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打造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编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