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
2020年经济工作成果与经验:我国经济实现“V型反弹”
中央对2020年度经济工作高度肯定,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主要经济体,我国经济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下成功实现“V型反弹”。制度性优势使我国在疫情防控领域得到集中体现,同时在科技创新领域,2020年度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突破。
当前及未来经济形势判断: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经济复苏上,我国在内外层面上依然存在不确定性:(1)经济复苏的“基数效应”可能会掩盖一定问题。一方面经济的复苏韧性使我国经济迅速获得正增长,但也要意识到疫后长期经济发展仍存不确定性,经济增长内生动能仍需增强;另一方面疫情期间的比较基期相对低于潜在增速,可能会形成明年同比数据高增,因此在衡量明年经济增长状况时,更应关注经济的环比增速以及潜在增长中枢处在何位置。(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宽松宏观政策刺激下,海外部门的需求优先复苏,而我国疫情的有效控制使我国供给优先恢复。全球产业链的部分产能缺位使我国在国际循环中迅速夺得先机,形成了出口“替代效应”,但伴随海外部门疫情控制对于供给的逐步修复,我国能否保持产业竞争力持续形成出口外需仍存不确定性。
风险问题上,伴随政策退出债市可能存在滞后暴露的信用风险问题。宽松的财政环境可能引起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隐性债务的抬升,而宽松的信用以及投资环境可能引起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抬升。根据历史经验,伴随财政以及货币政策退出,信用环境可能逐步收缩,城投平台、国企、民企的积压风险可能逐步暴露,信用违约事件频率随之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债市收益率上行,利差走阔,信用分层现象凸显。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基调与展望:宏观政策不急转弯从宏观调控政策的运行基调上看“连续性、稳定性、不急转弯”或表示了政策需要逐步退出,但在退出的时间与力度上仍需相机抉择。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明年经济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或将在经济形势进入稳定区间后再退出。“可持续性”或表示对宏观调控力度的把控应当松紧平衡,保证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避免发生财政扩张过度、社会流动性过剩等现象。整体而言政策退出是大方向:财政政策退出同时应关注结构提效、风险化解;货币政策逐步退出同时要关注匹配名义增长、精准稳健。
风险提示:国内疫情反复,宏观经济受到重大政策变化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