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坚持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2月18日,广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下称“建议”)出炉。这份将近2.3万字的文稿,关乎广东省今后5年至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信息量极大,看点颇多。
总结当下,2020年广东省GDP总量预计超过11万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经贸摩擦等不可控因素的挑战之下,广东仍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约11万亿元的目标任务。
展望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在广东轮廓初显。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坚持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与此同时,“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也将持续深化,供与需、内与外、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平衡更加协调,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打造“双循环”战略支点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路线图。建议提出,将强化战略支点的“支撑、联通、撬动”功能,进一步深化细化广东在双循环中的担当作为和特殊功用。
一方面,广东将推动畅通国内大循环。深度融入强大国内市场,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畅顺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为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广东还将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省级示范特色商圈。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面促进消费升级这一条中,建议还提出了一个较为新颖的提法:“积极引导境外教育、医疗、旅游等高端消费回流”。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所所长、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虽然是购买力大省,但在高端消费领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临近广东的香港、海南等“免税购物天堂”分流了部分高端消费,高端医疗、教育等专业服务的供给亦有不足。如何引导这些追求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回流,将成为广东省撬动内需的重要支点。此外,供给端对消费质量的强调,也有利于打造出一系列本土高端品牌,树立“广东质量”新标杆。
另一方面,广东也将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湾区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作为传统外贸大省,广东如何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寻找新的战略支点?对此,建议强调“促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离岸贸易等聚集发展,努力实现贸易新业态五年倍增”,透露出外贸大省转型新动向。
实际上,近年来广东一直在积极推进外贸转型升级,成效初步显现。今年1-10月,广东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1047.8亿元,增长25.1%,占全国47.2%。此次在“十四五”规划中正式提出聚焦发展贸易新业态,无疑将推动外贸结构优化进一步提速,增强外贸经济抵御环境变化的抗风险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全国“十四五”规划建议曾提及,“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任志宏认为,将大湾区作为整体与北京、上海相并列,一定程度上凸显出国家对大湾区科创能力的重视。
对比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还可以发现,广东亦根据自身特点提出了独有的指标,“携手港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提法就是其中一大亮点。建议还强调,针对长期存在的关键科技“卡脖子”问题,广东将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
长期以来,虽然广东总体研发强度在全国领跑,但基础研究仍存在短板。这一次,广东在建议中格外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形成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在任志宏看来,“十四五”之前,在市场导向的作用之下,广东科研在从“1”到“100”,即研究成果转化方面已较为成熟。“十四五”阶段,面临部分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广东更需要强调从“0”到“1”的基础研究环节,将“原始创新”提上台面,实现科技源头供给和自主自强。他也强调,在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深层次地推动创新体制革新。
进一步讲,以芯片为代表的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也将从根本上提高广东省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对此,建议指出,广东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分行业强化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壮大支柱产业链,打造新兴产业链,为培育“双十”万亿级产业集群奠定坚实的基础。
任志宏在受访时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广东省内企业快速反应,抗疫物资生产能力全球瞩目,侧面反映出广东省产业链供应链的强大韧性。不过还需要指出,广东省产业链供应链目前仍存短板,集中表现在能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