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央行也多次降准降息。不过这些货币政策操作主要在上半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已边际收紧。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下一年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对2021年的货币政策和金融风险化解工作亦进行定调。
此次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
对比来看,去年货币政策更强调灵活适度,今年则更强调灵活精准。“预计明年央行还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来调节市场流动性。”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今年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成效不错,应该优化和完善,可以长期作为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工具,以更好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本次会议特别提醒,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相应地,要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具体而言,要做好稳定宏观杠杆、打击逃废债、隐性债务化解等具体工作。
全面降准降息的概率不大
中国货币政策的定调主要有五个范畴: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以后,中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安排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疫情冲击下,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央行也多次降准降息。不过这些货币政策操作主要在上半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已边际收紧。
央行数据显示,当前一年期MLF、7天逆回购利率分别为2.95%、2.2%,均较去年底下降30BP。存款准备金率方面,目前平均值为9.4%。5月15日中小银行降准落地后,超过4000家的中小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6%,处于较低的水平。
市场利率方面,近期DR007相对平稳保持在2.2%左右,但国有大行及股份行一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双双突破3.3%,利率水平高于疫情之前。一些市场人士认为这隐含了加息预期。
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如是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振鑫表示,现在的方向是暂停降息、边际收紧,明年调子会顺着这个走,定调不再是宽松。当然,不急转弯意味着也不会骤然收紧。
中金公司宏观分析师黄文静表示,货币政策主要在防止债务扩张和避免信用紧缩之间取得平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管后,如果明年楼市局部过热风险得以有效控制,利率在当前的基础上进一步上行的可能性不大,而信用风险升温带来的自发“紧信用”或需“松货币”来对冲。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货币政策宽松不会再加码,但也不会很快转向收紧。央行仍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来维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具体政策工具方面,预计全面降准降息的概率都不大,但不排除仍有定向降准投放流动性定向支持中小微企业及制造业的可能。
本次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合理适度指向市场流动性水平,精准则意味着今年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会继续完善、创新。
今年6月1日,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出台。其中一大特点为直达性,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直接联系,确保精准调控。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近日在《中国金融》撰文指出,下一步宏观层面要搞好货币政策跨周期设计;微观层面要健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如对于需要长期支持的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直达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
今年两项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支持小微,未来支持范围可能会拓宽。刘国强指出,设计和创新具有撬动作用的直达工具,比如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制造业的信贷支持。
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
货币条件松紧的一个量化观测指标是M2和社会融资规模。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13.7%,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7%——社融、M2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及今年同期GDP名义增速。
业界有时也用M2或者社融除以GDP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宏观杠杆率。当名义GDP增速低于M2、社融增速时,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宏观杠杆率增幅为27.7个百分点,由上年末的245.4%上升到270.1%。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