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 把区域发展差异当成南北问题,不准确
时间:2020-12-19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到区域空间上就必须强调集中、集聚和集约式发展。

“十四五”规划建议对未来中国国土空间格局的发展有新的阐述,提出了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还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提出到2035年区域差距要明显缩小。

而最近引发热议的南北经济差距问题,其分析的出发点与国土空间布局的政策不符,也与经济地理的发展逻辑不符。在此背景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对区域协调问题进行解读。

冯奎认为,把中国区域发展的差异当成南北发展的差异,过于简单化,也不准确,对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分析需要更加精确。

发展与经济增速不可混为一谈

《21世纪》:“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到2035年这一差距要显著缩小。就区域而言,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冯奎:现在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差异,有人认为就是南北发展的差异,这过于简单化,也不准确。对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分析需要更加精确,我认为应该称之为多方面分化。

四大板块(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之间的分化非常明显。比较突出的是中西部地区增速快于东部,南方快于北方。2019年,中部和西南地区的增速在全国保持领先,贵州、云南、西藏的GDP增速领跑全国,中部六省的增速全部在7%-8%之间。中部和西南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南北的差异主要是速度的差异,有些人把速度的差异扩大为发展差异,是不准确的。比如,人均寿命是发展的重要指标,北方包括东北多个省区的人均寿命排名在全国偏中甚至靠前,这怎么看呢?因此,不能把发展与经济增速混为一谈。

北方省区市在发展方面,有些条件还是很好的。比如在医疗资源方面,中西部地区每万人拥有医师数量相对是较低的,东北的主要数据比中西部都高。

因此不能笼统地把发展差异归结成南北问题。

此外,板块内部也出现分化。如广东2019年的生产总值相当于西北6省区的1.5倍,但广东70%的GDP来自珠三角,粤东西北经济总量较小,同时珠江两岸的差距也比较显著。

中国区域发展的问题主要是高度分化,既有东西问题,也有南北问题;既有增长速度的问题,也有发展水平的问题;既有总量差距,也有人均收入水平差距问题等。我们不能简单化地只讲一个南北问题,把北方经济整个涂抹成暗淡无光的。只有精准去识别分化的现象,才能找到相应的对策。

《21世纪》:造成这些发展差异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冯奎: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是自然地理条件。比如水资源和气候等对一个地方影响很大,西北地区气候干燥降水不足,影响某些重要产业的布局和经济发展。

第二与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建立有关。比如现在发展较好的东南沿海地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推进改革开放,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较好。东北地区是我国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的地方,营商环境虽有很大改善,但仍需加快跟上。

第三跟战略与政策布局有关。我国实行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上个世纪70年代后,推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十九大报告有所调整,现在更加强调区域协调发展。

沿海地区在率先发展过程中,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了要素的集聚,特别是人才要素、资金要素、管理要素的集聚,而西北和东北地区各种要素则是大量流出。一进一出的惯性力量仍然存在,加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

四大板块发展动力在哪?

《21世纪》:“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包括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四大板块未来发展的动力在哪?

冯奎:我认为,“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到区域空间上就必须强调集中、集聚和集约式发展。最突出之处就是要以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促进城市群的发展。这在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表现形式与重点内容上可能有些差异。

在中西部包括东部某些区域,应加紧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某些省会城市一家独大,是典型的单中心模式,难以带动更大范围的发展。中西部的一些城市处于多省交界地带,比如邯郸市处于中原经济区的协同区和京津冀的功能扩展区,就需要加快培育成为中心城市。中西部地区有些县区市离得很近,客观上存在着规划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建设一体化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必要培育建立区域中心城市,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

东部地区分布着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一些城市群,比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等。未来,最重要的是要将城市群做实、做强。突破口在于以都市圈为抓手。比如在珠三角地区,有深莞惠、广佛肇等都市圈,这些都市圈需要实现自身发展,同时都市圈之间也要互联互通。

最近国家发改委发布政策,推动都市圈市域、市郊铁路建设,这将进一步促进都市圈交通补短板,总体上这是都市圈发展的必经之路。未来,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特色小镇和园区既面临来自大城市的虹吸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