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需求侧管理重民生,强调安全
时间:2020-12-20 00:00:00来自:澎湃新闻字号:T  T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并部署了2021年经济工作。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会议认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此次会议强调,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操作上要“不急转弯”,从而保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明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去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的表述不同的是,今年会议要求“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在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促进科技创新、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财政支出。

由于内外部政治、经济的形势变化较大,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肯定我们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多次强调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此次会议对我国经济总体形势的表述为“必须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峰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今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呈现出几个“想不到”,例如想不到由于疫情后全球主要经济体恢复的不平衡,我国出口能够实现较强势的复苏增长。

多位经济学专家认为,总体来讲,在疫情背景下,今年以来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走向呈现“疫情规律决定经济规律,疫情曲线领先经济曲线”的特点。

宏观政策强调“可持续性”,“不急转弯”

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今年以来我国采取了帮助小微企业“渡难关”、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暂缓缴纳社保等一些超常规政策,这些政策在明年将会如何过渡?会议对此进行明确: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对于“不急转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冶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这是对于政策延续性的强调,以避免政策的急剧转向。

张斌表示,从各国采取的经济上的纾困政策实践中可以看到,经济遇到困难时,政府采取的较大力度的支持政策如果过渡过快,可能导致二次衰退。因此,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变化时,政策调整是必要的,但是调整的过程一定要谨慎渐进,在确保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就业劳动力市场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去做政策的“减法”。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由于经济的恢复需要有一个时间,因此短期的对冲性的政策应该予以一定时间内的延续,为助力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同时会议提出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李旭红认为这一“时间窗口”还应该助力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

财政政策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会议明确明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林晨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会议既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同时又强调要化解隐性债务风险,这就意味着投资需要更合理,也就是要“精准地做支出”。

“支出的规模不能降,但是要精准。”林晨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问题根源在于投资不能获得足够收益,而不在于投资规模大本身。因此本次会议在财政支出和投资方面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在支出不降的同时如何保证不出现债务风险?这就要求下一步的投资要精准,要投在有收益的地方去,投在高质量的环节中去。

会议对于接下来的投资方向也有较明确的表述:要在新基建、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主动作为。

对于债券市场防范风险和平稳运行,会议特别明确要“完善债券市场法制”,要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

在货币政策方面,会议同样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精准性,表述由去年的“灵活适度”拓展为今年的“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多家机构和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合理适度表示明年或将更强调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精准则意味着今年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可能会继续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认为,未来货币政策会逐步回归正常化,货币政策或将从明年一季度末开始进行流动性和信用调整,渐进分步式过渡。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预计,明年整体的政策支持力度估计不会低于疫情前的水平,预计明年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可能仍然会高于3%,新增专项债规模或在3万亿元以上。

需求侧管理以改善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