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12月19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预见正在发生的未来”为主题,汇聚“光华思想力”研究成果与光华各项目创新思路,聚焦“中国经济的远景目标与商学教育创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助理教授雷莹以“数字生活”为主题进行了演讲。
雷莹指出,疫情期间,数字化进程加速,有需求的驱动,也离不开数字技术和数字工具的支撑;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才能不断推广数字化的应用场景。雷莹表示,生活的数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更多的实体消费通过线上零售进行,人们获取信息和完成工作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雷莹认为,疫情终将结束,但数字化带来的结构性变革留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历疫情,不同领域的数字化变革呈现出差异;需求也出现了结构性转变。因此,企业需要重新评估市场,以应对消费者需求的转变;而在就业方面,数字化变革带来的“结构性失业”也值得关注。
以下根据演讲实录实录整理: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雷莹,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分享我们在在数字经济变革中“数字生活”的一些改变。
过去的2020年,大家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挑战深有感触。上周,最新的《时代周刊》封面已经迫不及待地给2020年画上一把大叉,并把它叫做“有史以来最差的一年”。但是,今天我们回顾2020的时候,我不想和大家看过去有多难,2020年,我们的生活几乎停滞,一步一步艰难地探索到现在,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一年发生的变化,看看我们的生活到底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是我希望和大家一起回顾的。
数字生活,离不开需求的驱动,也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承载
首先,在一、二月份,我们没办法和朋友见面,生活几乎停滞,经历短暂的停滞,坚强的人类开始寻求各种各样的创新,把我们原有的线下生活和工作搬到线上,开始线上上课、网上办公。2020年上半年,动辄就是几亿用户涌上在线的课堂平台和办公平台。
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的用户渗透率在2019年的基础上几乎翻了一番;非常短的时间内,办公领域的远程办公、视频会议这些工具类软件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上亿、几亿的规模;更多的工作搬到线上,视频会议的时长变得越来越长,更多的工作不再以线下的方式进行,开始以线上的方式进行。
学习和上班可以等一等、停一停,没那么着急;但是,吃饭不能等,看病也不能等。如何通过线上的方式、数字化的方式满足我们需要到店满足的消费需求?有更多比例的餐饮消费支出通过外卖实现,而且不仅限于餐饮,还有外卖小哥买药、送书、到超市买包纸巾——外卖小哥不只送餐饮,可以送万物。今年2月份,外卖小哥也以网约配送员的身份正式加入我国的职业大典,成为数字经济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职业。今年8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跑在路上的网约配送员依然是百万级的规模,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职业,庞大的规模支撑着他们疫情期间的运转、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
除了吃,另一个不能等的是看病。疫情期间,除了基本的医疗需求,人们开始习惯在网上接受各种医疗知识的科普。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线上方式,包括朋友亲人间分享的方式、听课的方式,从线上获取了更多的医疗资源。
我们获取医疗资源信息的方式更加有效,更加多样,我们开始实现在线诊疗,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变成在线医疗的用户。今年上半年,在线医疗的用户规模占比几乎已经占到整体网民的1/3。当然,这始终是一个双边问题,有需求但也需要有供给,如果到了线上诊疗平台发现一个医生都没有,我们不会觉得在线医疗很好用。我们还可以看到,今年有接近一半的医生开展过在线诊疗、线上随访管理。
在长时间的居家隔离中,人们不得不去探索如何通过网络解决一切需要从外界获得的生活消费需求。外卖能送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们才会觉得外卖很便利;在线提供诊疗服务的医生越多,人们才会觉得在线医疗服务好。所以,数字化应用场景的不断推广和细化,需要供需两侧同时接入数字化,单纯有需求是不够的。
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疫情期间,我们将学习和工作搬到线上,大规模用户涌入在线教育、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数字工具软件平台。这背后不仅有需求的驱动,还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承载;需求的驱动和数字技术、数字工具的支撑,两者同时发力,才让我们看到办公、上课“从线下变到线上”得以实现。需求侧出现更深入的数字化,供给侧也接入数字经济,这才是我们感受到更加便捷的数字生活的关键点。
后疫情时代,“生活数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今天,疫情逐渐平复,我们希望它能够平复下去。我们开始讨论,后疫情时代的数字化生活到底是什么?仅从上网时长来看,“数字化生活”的程度又降回来:疫情期间,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从将近28个小时飙升到31个小时,现在又降回疫情前的水平。我们的注意力和线下生活开始逐渐复苏,大家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开始回到线下。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数字化的生活开始减缓、停滞,又回到了线下的生活呢?当然不是。
我想说,后疫情时代,随着线下经济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