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对策|刘元春: 供需应具有动态适配性
时间:2020-12-20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五年后,需求侧管理应声落地,未来五年,需求侧结构性管理将成为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侧管理更加注重国内需求结构的均衡优化,与传统意义上的地产、基建等需求刺激政策具有本质区别。对于宏观政策而言,则更加综合考虑防风险、降成本、惠民生等政策目标,方向上更加注重就业、收入等民生领域。在此基础上,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应具有动态适配性,从而能让中国经济能真正的良性循环起来。

什么叫需求侧管理?提出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需求侧管理是否会引发通胀强周期?在此基础上,宏观政策如何演绎?对哪些行业和产业会带来机遇?需求侧管理是否会导致大类资产价格大幅波动?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进入新的经济周期?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刘元春的主要观点:

需求侧管理是以需求端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机制体制的改革和一揽子的政策配合作为基础性的工具,以提高供需的适配性,促进畅通作为最终目标,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落脚点的重要经济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应具有动态适配性;

由于目前全球经济的低增长状态,需求过旺情况发生概率较小,需求侧管理不会引起通胀强周期;

未来宏观政策演绎将继续保持一定延续性,将形成内生动力为主,政策动力为辅的新阶段;

需求侧管理将释放体制机制层面改革红利,但不会对大类资产价格造成较大影响;

虽然在微观宏观层面均实现复苏,但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还为时尚早。

需求侧管理是扩大内需最重要最基础性的战略举措

第一财经:刘校长好,非常感谢接受第一财经《首席对策》的专访。首先我们看到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需求侧管理,能不能给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叫需求侧管理,提出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刘元春:我们从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端的问题为切入点,以这个结构进行调整,作为核心,以改革作为基本举措,对于我们的一些供给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这些年我们会看到,由于外部国际大循环的动力有所弱化,不确定性急剧上扬,风险压力加大,导致我们必须从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的健康发展,我们不仅要在供给端做足文章,同时要配合以需求侧的调整,需求的管理是我们扩大内需战略的最重要最基础性的战略举措。也就是说,我们要真正扩大内需,要真正使我们超大市场的潜力能够进一步的挖掘,能够使供需进一步平衡,在这种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引导需求的动态平衡中,这种需求政策拘泥于我们过去逆周期调整层面的短期宏观政策刺激,就必须要从制度层面、机制层面、体制层面、一揽子政策的几大层面上来共同做文章,使我们的内需潜力得到释放,使我们内需所面临的一系列的扭曲问题得到解决,使我们在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中,真正的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个环节所面临的断点堵点。所以需求侧管理很重要的就是以需求侧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切入点,以机制体制的改革和一揽子的政策配合作为基础性的工具,以提高供需的适配性,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作为最终目标,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它的落脚点,这个战略是我们所谈到的需求侧管理。

供需应具有动态适配性

第一财经:我们看到,现在已经有一些评论认为,需求侧管理意味着“扩内需”的重点要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去拉动,您认不认可这种观点?

刘元春:因为需求本身包括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因此简单的把需求侧管理理解为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还不是很完全,也不是很正确。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中,需求不足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需求不足,就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些内生动力不足,导致我们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适配性逐步降低。所以我们单纯的通过供给侧改革,很难形成新动能和良性的国民经济循环。而扩大内需很重要的一个落脚点是我们要真正构建起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不是简单的把投资降低,消费增加,是在扩展内需的同时,使我们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有一个动态的适配性,能够使我们的新发展格局从过去的两头在外、以外出外、以外出内,把落脚点放在国际大循环的战略,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作为主体,把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关键。

需求侧管理不会引起通胀强周期

第一财经:我记得在当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因为当时上游部分量少价高,所以可能引发一轮PPI(生产价格指数)的强周期,所以这次在需求侧管理提出来之后,您认为也会出现当时的通胀强周期吗?

刘元春:这个倒不会,因为目前在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冲击下,以及我们技术发展阶段和新目标的作用下,我们会看到,中国目前在短期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我们面临的整个世界的变化也是有效需求不足。世界会在疫情冲击下,在大国博弈的作用下,持续的陷入到一个长期停滞状态,出现进一步的低增长,进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