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上午,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年会在深圳举行。以下为嘉宾讲话要点汇总: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
金融乱象对国内大循环有很大危害,治理还不能说已经完成
金融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乱象对国内大循环有很大危害,治理金融乱象还不能说已经完成。此外,中国需要保持定力,去杠杆治理乱象的方向不能动摇。
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单一数据金融平台占有的市场份额过大,可能会导致大量的信贷坏账。要防止赢者通吃、大而不能倒。
相对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是短板
相对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是短板。今年以来,债券违规违约的事件频频发生,特别是大型国企违约事件更是影响相关地区国企和政府的公信力,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解决的基础条件是:发行标准、交易流通、监管机制的统一,按照证券法,市场应是交易所市场,监管机构应当是证监会,银行间市场回归同业拆借市场的本位,信用债应当全部退出,利率债(我指的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可在两个市场同时交易,结算要打通,既方便银行间抵押融资,又促成两个市场同债同价。基础性的问题解决之后,证券市场改革的内容还很多,要目标和问题导向,加快推进。
非常时期的财政货币政策应考虑有序退出
目前,我国控制疫情和恢复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全球唯一的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非常时期的财政货币政策正在考虑有序退出。我再强调是考虑有序退出,不能说立即就退,而是必须逐步退。这样宏观杠杆率可以稳住并逐步下降。几个原因:一是治理金融乱象虽取得重大的成果,但远未成功,资金池的清理、资产净值化、取消刚兑、高风险机构的排查清理、金融基础设施紊乱等现象还需要继续整治。二是美国、欧洲等主要国家的宏观政策的外溢性明显,特别是美国。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的风险加大,而我国正在加大金融开放,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
混业经营有利于节约成本,但易导致金融风险愈演愈烈
与金融业分业经营相比,直观上看,混业经营有利于节约经营成本,但也容易蕴藏和传递风险,导致金融风险问题愈演愈烈,对国民经济带来较大系统性风险。混业经营要真正控制住风险传染,要求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转为精细的网格化管控。进行更为严格的合规监管,不仅难度较大,甚至需要深入到金融业经营的内部,大幅度增加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综合考虑,混业经营规范运营,从金融机构微观角度看并不一定节约经营成本;从治理乱象和采取的措施看,是在削弱混业,要进一步向分业转型;但从国民经济整体来看,金融业分业经营能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系统性风险处理要以纳税人利益为上
系统性风险处理要以纳税人利益为上。他以包商银行为例谈到,选择一个破产重组方案,尽量追回贪污、挪用(坏账损失很可能是洗钱)并追责,把纳税人当期损失减为最小,被转企业应当留有国家股权,以便在经营好转时变现退出。但无论如何,再贷款的本利可能难以全部收回,纳税人受损,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赤字。他认为,如果系统性风险已经爆发,政府不得不去救,那么纳税人恐会损失。把问题止于事实前面、事中最为重要。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
需要资本市场提高资本的配置效果和促进创新的能力
需要资本市场提高资本的配置效果和促进创新的能力。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一方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紧密融合。另一方面,创新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需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和支持生产要素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充分发挥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的融合作用,弥补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加快创新资本形成,提高创新水平。
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
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注册制改革是市场化改革,这个核心是信息披露,关键是压实各方责任,而各项制度建设的基础资本市场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必须要按照更高要求,更严标准推进资本市场的信用体系建设,补齐信用体系制度管网,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强化市场约束,营造构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增强市场信心。
需要资本市场更好的发挥市场枢纽功能
需要资本市场更好的发挥市场枢纽功能。一是提高金融资产定价的有效性,让市场机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形成合理的资产对价,提高直接融资吸引力,让更多拥有核心技术,具备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先优质企业,在资本市场中脱颖而出。二是完善市场的筛选机制,促进市场公平良性竞争。通过持续优化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机制安排,实现市场机制的自我运行调整。三是与国际资本更有效的对接,最终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水平。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