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刚过,太原的天气已经很冷。清晨时分,最低气温接近零度,许多人都穿上了较厚的棉衣。
太原市晋阳湖西侧偏南湖畔,有一片似城又似村的聚居区,交叉分布着多个居民小区和烂尾楼群。当地人对这片区域有几种叫法,称为“晋阳湖新区”“金胜村”或者是“焦化小区”等,虽称呼大相径庭,但是所指区域基本相符。
2004年,太原市政府发布《关于城中村改造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并政发[2004]29号)(以下简称《通知》),文中首次提出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工程,且明确了首批改造村庄和改造办法,太原市民熟悉的“133工程”概念横空出世。
太原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5年内“力争170个城中村全部完成整村拆迁并同步改造建设”。如今,“十三五”规划收官在即,太原能否交出满意答卷?
金胜村“133工程”烂尾
“当时大背景是尽快推动城中村改造工程,但是破旧立新、彻底地腾笼换鸟难度相当大。”
11月中旬,《中国经营报》记者走访太原晋源区金胜镇金胜村了解到,金胜村已完成拆除,村庄旧址一片废墟,尚无施工建设迹象。但村庄南侧仍有大片居民区未拆迁和改造,主要由多个老旧小区和烂尾楼群组成。
太原市2004年下发的文件中,晋源区金胜村被列入首批进行改造的城中村名单,搭上了太原城中村改造的“第一趟快车”。
“133工程”,指的则是“城中村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在有剩余土地的前提下,按每人133平方米控制,包括居住、公共设施、预留生产发展用地、道路交通、绿化等用地”。
当地人解释称,“133工程”就是政府为了推进城中村改造,规定给村集体按村民人口数每人133平方米建设用地划给村集体,其余收归国有。属于“133工程”的范围由村委会成立开发公司进行土地转性(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自主开发新建住宅,之后安置村民并对外销售。
金胜村村民回忆,“我们村是改造最早的一批,南边一点能看到的那些烂尾楼都是那时候建的,大概是2007、2008年开始动工,响应政府的‘133’改造政策,但是没有全部盖完,2012年耿市长上任之后,这几个项目全停了,据说是手续不全。”
记者了解到,上述烂尾楼群由晋阳湖嘉园、左岸明珠、浪琴湖湾、龙兴佳园、水岸公馆等项目组成。现场已没有项目部、项目名称等标志,只剩常年侵蚀风化后的钢筋水泥结构和一片狼藉的工地。
金胜村委回复称,“经查阅资料,在此地块确有多家公司参与开发,他们分别为山西众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左岸明珠)、太原龙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龙兴佳园)、山西诚信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晋阳湖嘉园)、山西金宏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浪琴湖湾)、山西国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水岸公馆)”。
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信息显示,上述项目停工以来,众多网友问询相关情况,而晋源区官方回复称,“项目属于金胜村‘133’改造工程建设范围,由于建设手续未完善,建设项目停工至今”。
晋源区金胜镇方面表示,“当时大背景是尽快推动城中村改造工程,但是破旧立新、彻底地腾笼换鸟难度相当大,村民工作很难做,为了赶进度,一些建设手续都存在‘边建边办’‘先上车再补票’的情况。但是2012年耿市长上任后,严抓工程建设,全市所有手续不全的项目都停工整改了,而金胜村这些项目就在其中。”
《通知》中明确,“城中村就地改造的,集体土地经批准依法转为国有土地,依法对房屋确权;除村民住宅用地外,其余土地可以进行招商引资、有偿开发。”
金胜村村民表示,上述建设项目占用土地均为农地,没有完成土地性质转变,没有合法的土地手续,也成为其被叫停的原因之一。
晋源区金胜镇方面称,“2018年,经政府相关部门确认,项目建设用地大部分是农村集体用地,土地手续确实不完善,土地性质没有转变成国有建设用地。仅有27亩是耕地,而且对相关责任人员已经进行了党纪及刑事处罚。”
城中村改造的遗留片区
晋源区金胜村被太原市确定为2017年整村拆除重点村。5月,拆迁开始,历时4个月,金胜村完成整村拆除。
沿着晋阳大道向南,经过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不多远就是金胜村原址。透过彩钢板围挡空隙,记者看到,如今的金胜村已经整体拆除,以前土坯为主的村庄院落都夷为废墟。目之所及,皆是断壁残垣,未有新建及施工活动。
《太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指出,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混杂,人居环境质量亟待改善。作为老工业基地,太原市逐步形成了城乡居住用地与工矿企业用地相互穿插、相邻布局的局面,造成大量的“城中村”“棚户区”和“城市褐地”现象。
据了解,太原市自2004年提出城中村改造计划,但实际改造进程则相对缓慢。
2014年10月,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到太原调研,对城中村乱象提出严厉批评:城市发展不能光顾“面子”不顾“里子”,绝不能让省会城市1/3左右的群众长期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里。
话音刚落,2015年初,太原市启动新一轮城中村改造,计划当年启动54个城中村、建筑面积1745万平方米的整村拆除及同步建设,两年内完成85个村改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