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迎来关键节点,即将步入"新周期"?
时间:2020-12-17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中国经济显示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尤其是三季度以来,消费的明显回升,预示中国经济复苏已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着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为明年经济反弹蓄势。

日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多个场合表示,从大周期来看,中国将在2021年步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明年的经济增长率普遍预测是在8%~9%之间,中国经济又将迎来五到十年的中高速增长。

但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指出,现在谈“新周期”为时尚早。当前经济好转主要是基于疫情冲击下采取了系列“逆周期”政策,明年可能的较高增长主要基于基数效应,尽管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但依然面临着一些短期问题和长期挑战,还不能判断中国经济将进入新的周期。

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时也强调,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但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要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科学部署,狠抓落实,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经济复苏动能转换

中国进入经济“新周期”的判断,似乎得到一些数据的支撑。比如进入下半年以来,包括PMI先行指标、原材料价格、进出口数据、基建投资都超出预期。随着“十三五”收官以及“十四五”即将开局,新一轮投资开启,中国经济迎来关键节点。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11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比三季度继续加快,无论生产还是需求,都在稳步回升,呈现出供需两端双向发力的持续复苏态势。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第一财经分析,经济增长动能正由政策驱动向内生动能转换,预计四季度经济将加快向潜在增速回归,全年有望实现2.1%左右的正增长。

从供给端来看,工业生产延续了自4月以来的复苏状态。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从需求端来看,需求的回暖态势在巩固,内生性的增长持续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都在稳步回升。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告诉第一财经,除普遍保持较高增速的工业生产和出口,内需回暖,特别是消费明显回升,预示中国经济复苏已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或为四季度与2021年中国经济反弹蓄势。在消费回暖与汇率因素共同影响下,明年中国消费市场规模有望正式超过美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大零售国。

信心在全面恢复

判断经济增长信心有没有恢复、经济增长基础是否得到有效巩固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民间投资者的信心和热情。11月份,民间投资增速的转正,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在全面恢复。

订单回升、预期好转,加上信贷政策的重点支持,民间投资将继续修复。以民间投资为主的制造业投资,将是下一阶段推动中国经济回升的重要力量。

除民间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外,与经济恢复紧密相连、充分展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高技术产业投资,也出现了持续向好的局面。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幅达到12.8%,明显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外贸方面,最新发布的11月数据显示,中国出口远超预期,外贸保持较高热度。继前9个月进出口累计增速年内首次转正,我国外贸数据已连续第三个月保持正增长。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9.0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增长1.8%。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用“这种势头近20年都没有过”,来形容今年的外贸形势。他表示,这超出所有人的意料,也为外贸改革提供了最好的窗口期。

出口的高速增长还可以持续多久?魏建国认为,外贸增速还会在明年和后年继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甚至可能贯穿整个“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持续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并在企业“走出去”特别是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上出台更多政策,再加上国内不断提速的新基建发展等,都将进一步为外贸进出口的增势注入持久的动力。

复苏下挑战仍存

不过,在疫情步入常态化防控、经济V形反弹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依然面临着一些短期问题和长期挑战。

短期来看,经济依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总需求不足、金融风险、就业问题、贸易摩擦等外部风险凸显,而长期视角下,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减退、收入差距扩大等都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复杂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韩文龙撰文分析,中国经济还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和挑战。尤其是全球疫情对外部需求和产业供应链的负向冲击效应,使得中国必须立足扩大内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从短期看,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要重点解决好稳就业和促增长两大目标。

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提到了“要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业内分析,存量风险包括影子银行回潮、房地产“灰犀牛”、宏观杠杆高企等风险,增量风险则可能指向金融科技等领域的非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