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脱贫攻坚这件大事,山东省惠民县桑落墅镇推动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帮助贫困户绘蓝图、铺新路,“瞄准”8个省定贫困村“主战场”,为698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找寻奔小康的长远之计。
在桑落墅镇堤口杨自然村扶贫车间,十几名女工正在操作台前对成品毛巾进行整理和打包。“政府给咱好政策,这几年生活越来越好了,现在车间在家门口,出门就能挣个零花钱,啥也耽误不了。”今年67岁的季焕荣是堤口杨自然村的贫困户,村里建起扶贫车间后,她来到这里领取了毛巾加工的手工活,每月又多了一笔1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
“扶贫车间主要吸纳周边年龄比较大、外出打工难的妇女来就业,工人上班后我们免费培训手工技巧,按件发放工资,工作时间上相对来说也更自由。”堤口杨村扶贫车间负责人朱雪芹介绍。搭建贫困人口就业平台,吸引周边群众前来务工,桑落墅镇以堤口杨扶贫车间为依托,引导群众在“家门口”创业致富,解决了100余人的就业问题,实现项目收益11万元。
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推动破解招工难、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桑落墅镇不仅发挥扶贫车间助力群众增收作用,而且还在企业扶贫岗位开发上做好文章。
位于该镇的山东惠民牧原农牧生猪养殖二分厂项目正在投产运行中,自项目建设以来,长期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80%以上的劳动力都是附近村庄的青壮年、妇女,吸纳桑落墅镇及周边700多人就业。
“通过镇上前期积极的招工宣传,目前在牧原二分厂实现就业的贫困户就有20余人,每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工资薪酬足额发放,实现了贫困户的稳定脱贫。”桑落墅镇副镇长朱金辉说。
桑落墅镇为企业和贫困户搭起供需平台,把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龙凤面粉集团、牧原集团、堤口杨扶贫车间、华红家具等“带贫”企业纷纷开发贫困户特需岗位,托底安置贫困劳动力。目前,全镇共有120名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就业,生活逐渐“有甜头、有奔头”。
电商订单忙不停,贫困户“触网逢春”
“现在我手里的这款床单一共有5种颜色,手感非常好、质量上乘,直播期间大优惠,欢迎大家选购下单!”大道张自然村残疾小伙张静伟在自己的直播间“z静伟小店”帮售扶贫车间优质床单,从不会操作的直播“小白”到现在的应对自如,张静伟得益于“电商+扶贫”的新风尚。“我是从今年开始直播,每天播3个小时左右,因为身体原因,镇电商办和商家主动帮我‘一件代发’快递发货,现在借助线上直播也能够养家糊口了。”早年的一场意外使张静伟下半身瘫痪,作为肢体一级残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时刻谨记“脱贫靠政策,致富靠自己”,在全镇的培训带动下,实现“精神上的脱贫”。
以手机屏幕对接起产销两端,既打通了农民的“销售短板”,也拓展传统行业的“经营半径”。直播攻势当前,最“潮”的扶贫方式碰上最难“啃”的硬骨头,桑落墅镇坚持以育为主、以引为辅,镇扶贫办联合电商办为有需求的农户集中培训,扭转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为越来越多土生土长的农民打开了网络致富大门。
“借助直播契机,我们打造了直播网红10人,新增企业淘宝店铺5家、个人店铺5家,在‘同战疫情·振兴惠民’暨全民直播万人挑战赛网红评比大赛中,全镇共获得银奖3个、铜奖1个、先进个人1名,将手机变成贫困户的‘新农具’,帮助他们树立起自我脱贫的决心。”桑落墅镇电商办主任王卉介绍。
优化产业重效能,下活扶贫“一盘棋”
“从管理村庄到现在的经营村庄,村书记思路、观念都发生了转变,通过党组织引领起来的集体力量也大不一样了。”桑落墅镇辛店社区党总支书记梁士光感慨道,“现在8个村网格党支部累计流转土地1600亩,全面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散沙’握成了拳头,群众尝到了甜头,致富也有奔头了。”
今年4月份起,桑落墅镇牢牢将领办合作社“新动作”化为“硬要求”,按照党委支持社区领办、公司服务合作运营、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原则,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作为首批试点区,辛店社区在组织社区两委成员“走出去学”的基础上,探索推行“社区农业发展服务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辛征程农业发展服务公司党支部,通过农资代购、农机服务、农技推广及农业基础工程建设等经营方式积累资金,反哺各村级合作社发展。“现在合作社带着我们找门路,支部帮着我们致富,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比出去打工还方便呢。”刚刚加入祥和合作社的村民孙东明笑着说,随着支部发展得红红火火,大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许多观望的村民也纷纷主动要求加入,村庄重现活力生机。
桑落墅镇不仅推行村庄“抱团发展”,也鼓励基础好、班子优的村庄“单飞趟路”。在韩龙章社区河南侯自然村村民代表大会上,网格党支部书记侯卫国给大家算了一笔“土地账”:“以650元每亩的“保底价”向外承包,多出来的收益进行分红,一方面可以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确保集体与村民的利益不受损。”这笔账目获得了入股群众的一致赞同。河南侯自然村将“荒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