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首提"需求侧改革",扩大内需的核心堵点是消费能力
时间:2020-12-16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2021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了“需求侧改革”。这是“双循环”战略下的重要布局,意味着政策将在打通“内循环”的堵点方面下更大力气。

业内分析,“扩内需”的重心将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明年在扩大传统消费、促进新兴消费、发展公共消费方面还会有诸多举措,在增加有效投资促进新基建项目上会有更大力度。

与“双循环”一脉相承

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从经济的整体运行来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系着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而且特别强调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张立群分析,今年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需求恢复的速度明显慢于供给。根据此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抓好扩大内需工作,把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关系调整好。这是明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进一步形成合力,在扩大内需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也认为,目前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上看,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因此,明年在扩大传统消费、促进新兴消费、发展公共消费方面还会有诸多举措,特别是大力挖掘农村市场、启动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市旧城改造和升级方面应该有更大动作,在增加有效投资促进新基建项目上会有更大力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工作持续多年的一条主线,但今年除了供给侧,还特别提到了需求侧。

事实上,今年内多个重要会议都提到了扩大需求的相关内容。3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定调要扩大内需。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11月25日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始终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需求侧改革的内核是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均衡优化需求结构,包括扩大消费、拉动新基建投资、调整出口策略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畅通,实现消费引领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提升。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1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需求侧改革是推动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格局的内在要求,要建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积极建立完备的内需体系,这些实际上离不开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

推动需求侧改革,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付凌晖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消费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带动在逐步增强,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消费的水平和品质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我们看到新型消费发展态势良好,但在扩大新型消费中间仍有不少的堵点和难点,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解决。同时,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完善消费环境这些方面还有不少制约因素,也需要通过改革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核心“堵点”是消费能力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对第一财经称,提出需求侧改革的初衷与构建“双循环”的提法一脉相承,即通过消费升级和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并重,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步实现规模的扩张、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当前,我国内需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包括消费投资比例失衡、居民消费发育不足、服务消费占比过低等,针对这些方面的改革举措有望带来结构性的行业机遇。

传统“扩内需”,更多依赖于债务驱动型的投资扩张,而伴随债务累积,投资效率下降,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需求侧改革,意味着“扩内需”的重心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

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2011年起,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已开始逐步体现。在“供应链收缩”大背景下,内需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需求侧改革”有助于加快激发内需活力、助力经济增长动能切换。

政信投资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何晓宇则表示,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虽然增长,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对经济形成强劲的拉动作用。要扩大内需,需要两大关键条件,即提升消费能力和提高消费意愿,所有阻碍这两个条件形成的问题都需要改革。

当前,制约居民消费水平的核心“堵点”就是消费能力。一方面要提高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包括增加就业、调整税收制度、提高国民福利、完善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