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头雁"南拓" 绘就"十四五"规划的绚丽底色
时间:2020-12-17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随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中国开始迈入城市化社会,哪些城市会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佼佼者”?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划重点,都市圈。尽管中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都市圈、城市群时代,但客观地说,一座城市强大到可以向外辐射溢出,仍是区域中心城市都需要解答的课题。

在都市圈时代,将会出现哪些深度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城市”?这些城市又将会呈现出哪些新的发展态势?都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都市圈时代顺势而为

从全球发展历程来看,都市圈城市群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从大到强的支撑。纽约大都市带、东京城市圈、伦敦城市群等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也高度重视推动城市群的发展。“十四五”期间,将是中国正式从农业社会走向城市社会的关键过渡时期。有关“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解读文章中表示,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长极。

在都市圈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建设更多的“支点城市”。

所谓的“支点城市”,既是强化打造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当中的战略支点,也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和人口在空间上再布局,向优势区域集中后,从而走向进一步扩散和辐射周边的关键支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疑是最特别的那个,也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被单独提及。它并不是都市圈的概念,而是更多强调了经济和产业合作,而“都市圈”的改革,则是涵盖着产业、人口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多个领域的全新尝试。

以成都和重庆为代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认为是西部经济腹地和战略后方,以全国1.9%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6.9%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6.3%的经济总量。一些观点表示,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先后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之后,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核心的成渝地区,应该形成带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作为双核之一的成都,其都市圈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形态和发展重心,都成为塑造中国经济“第四极”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成都“南拓”打造创新产业

“第四极”中,成都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

根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全国都市圈扩张潜力报告》,成都是典型的省域内首位度极高的扩张性都市圈,未来向外实现空间和人口扩张的动力十足。

所谓扩张型都市圈,其中心城市以发展较快、首位度较高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主,其中既有成都、武汉这种高首位度的省会城市,也有南京、杭州这样首位度相对较低的城市。这些都市圈的最大共同特征是中心城市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的同时,已发展到“外溢阶段”,周边空间毗邻、交通条件较佳的区域,开始成为承接第一轮产业和人口外溢的主要板块。

成都是四川省当之无愧的“单核”城市,区位首位度超过35%,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2019年,成都市GDP总量超过17000亿元,常住人口达到1658.1万人,同样大幅增加了25.1万人,而常住人口人均GDP则达到了10.3386万元。

当前,成都正在推动“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方向。根据规划要求,“南拓”就是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空间结构,完善管理体制,建成行政政务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区域性总部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基地。成为成都在产业结构上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引擎,也是成都参与国际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

以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为例,成都曾提出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的战略规划,其目标是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学城,5G、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数字经济产业加速聚集,为2022年将成都打造成为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世界软件名城发挥“头雁效应”。

今年以来,成都科学城已陆续启动西南交大、中科院光电所等6个项目,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空间天文、轨道交通等领域,主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加上已建成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及各类下设院所等40个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在整个科学城区域,“环科研院所经济”已经蔚为壮观。

也正是凭借优秀的产业发展定位与超前规划,成都科学城吸引了天府芯城的落户,天府芯城总用地面积约2022亩、投资额约500亿元,项目同样规划有高科技产业和研究院,建成后,将对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从研发源头上形成强势引领。

据不完全预测,整个天府芯城建成后,从事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工作的员工将超过10万人,加上其他入驻企业、配套商业等,活跃人口可能达到30万以上。

可以预见,成都的未来,与成都科学城的发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