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城市名片 透视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新格局
时间:2020-12-16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编者按:后疫情时代,中国内地经济格局重新洗牌,新生金融力量暗流涌动。在《2020中国内地省市金融竞争力排行榜》中,杭州、苏州、成都分别摘得省会城市、新锐城市、西部城市金融竞争力评选桂冠。为何是这三座城市?本文通过解析这三座典型城市,透视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新格局。

杭州:省会城市

金融竞争力拔头筹

相对于京沪深稳坐金融竞争力城市前三,第四名宝座的争夺战异常激烈。《2020省会城市金融竞争力排行榜》显示,杭州一举超过广州,拔得头筹,新晋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四强选手。

省会城市形成3个梯队

金融资源集中趋势明显

采用统计软件对经济竞争力等4个子项的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可将27个省会城市分成3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杭州、广州,第二梯队为南京、成都、济南、长沙、武汉5城,第三梯队为西安、福州、合肥、郑州等20城。

从总分来看,第一梯队的杭州和广州分数遥遥领先,领跑优势明显。第三梯队城市间金融竞争力得分平均差距最小,竞争最为激烈。在资本市场规模、金融机构实力、资本活跃度3个细分维度上,头尾部城市间的差距巨大,显示出省会城市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杭州、广州等头部城市。

杭州资本市场表现

全面超越广州

榜单显示,杭州金融竞争力得分险胜广州,仅高出0.95分。

从城市定位来看,杭州定位为全国一流新金融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广州立足广东、辐射华南、面向东南亚,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二者在金融实力上各具优势,而杭州在资本市场规模和资本市场活跃度上优势更为明显。

在资本市场规模方面,杭州上市公司数量及总市值、新增上市公司市值均高于广州。截至11月30日,杭州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为201家,多出广州12家,总市值8.58万亿元,为广州的2.64倍,2020年新增上市公司市值为广州的2.18倍,彰显其民营经济发达带来的充足活力。

在资本市场活跃度方面,广州辖区证券营业部股债基交易金额、创业投资额及投资案例均低于杭州。杭州2019年股债基交易额达7.1万亿元,高出广州两成;2020年创业投资金额为广州的2.1倍;2020年创业投资案例数比广州多出46%。

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科技。杭州作为新一线城市,在金融科技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方面发展势头迅猛。在浙大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发布的《2019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中,北京蝉联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榜首,杭州、深圳并列全球第六,国内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第三位。

杭州2019年5月发布了《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专项规划》,致力于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科技“四地两区”,力争到2022年底,打造10家以上国际知名的金融科技领军企业,实现杭州市在全球金融科技企业市值总额城市排名中进入前三;杭州金融科技产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占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0%以上。

未来谁将更胜一筹?

与广州相比,杭州在经济竞争力和金融机构实力上仍存差距。

在经济竞争力上,广州2019年GDP为2.36万亿元,仅次于北上深,高出杭州逾五成;金融业增加值2079.46亿元,高出杭州14%,为其第四大支柱产业。不过广州金融业增加值2019年增速为8.2%,低于杭州的9.1%。

广州在金融机构实力得分上也明显高于杭州。广州2018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为1153.1亿元,高出杭州逾七成;在广州注册的券商有中信证券(华南)、广发证券等4家,合计注册资本达220.6亿元,在浙江注册的券商有浙商证券、财通证券等5家,合计注册资本为85.2亿元。

广州今年9月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提升本外币兑换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推动广州期货交易所落地,配合有关部委做好交易所落地及交易品种研究储备;加快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等。

杭州与广州各具优势,杭州作为新一线城市,在金融业增加值增速、民营经济和金融科技等方面优势明显;广州作为一线城市,拥有经济体量上的优势,目前两个城市的金融竞争力水平得分差距很小,且都对金融业给与了较大的政策支持,未来必定还有一番较量。

苏州:新锐城市

金融竞争力领头羊

除传统金融中心城市外,一批新锐城市的金融竞争力也值得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定义的新锐城市,即除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之外的,产业和金融实力在区域经济中占据较重要地位的二三线城市。新锐城市的崛起巩固了区域城市群的竞争力,对带动区域金融协同进步功不可没。

江浙两省霸榜新锐30强

《2020新锐城市金融竞争力30强》榜单显示,新锐城市金融竞争力分层现象明显。从经济实力与金融地位来看,新锐城市30强GDP占全部新锐城市近五成、上市公司总市值占比达八成、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规模占比超五成、营业部交易额占比达六成,金融竞争力优势凸显。新锐30强中,排名首位的苏州与排名最后的唐山综合得分相差15分,头部效应显著。

分区域来看,新锐城市30强有13个城市来自于江苏与浙江,江浙两省上榜城市占比超四成;广东与山东各有4个城市上榜,四省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