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陕西易地搬迁政策的源发地,安康自2011年以来,累计搬迁群众93.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搬迁群众住上了好房子,如何过上好日子?如何巩固扶贫搬迁成果,实现乐业安居?如何让搬迁工程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近年来,安康抓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的有利时机,依托1364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大力兴办新社区工厂,培育劳动密集型等生态友好型产业,让易地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探索出一条“建设新民居”“培育新产业”“打造新农民”的就地城镇化有效路径。
新时期:百万群众挪“穷窝”进新居
2010年7月18日,家住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的刘家水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刘家水家住了30多年的几间老房,一夜之间被山体滑坡夷为平地。那一天,七堰村死亡、失踪29人,部分村民的遗体至今还掩埋在因泥石流所形成的土坝中。
这也是一个令300多万安康人民无法忘记的日子。一场特大暴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突袭安康,全市10县区168个乡镇155万人受灾,182人遇难或失踪,7名基层干部在救灾过程中英勇牺牲,4.12万房屋倒塌,直接损失65.6亿元。
地质灾害,曾经是安康群众翻不过去的坎、挥不去的痛。安康地处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山大沟深坡陡,地形地貌复杂,高、中地质灾害易发面积占全域国土面积2/3。2011年时,60%到70%的老百姓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环境恶劣、易受地质灾害的区域。
由于立地条件差,“巴掌大”的平地难觅。安康过去的灾后重建要么在原址上建房,要么另寻山地重建,新建房屋过几年又面临地质灾害威胁,政府没少出钱,群众没少出力,日子却越过越穷。
安康市移民办主任薛玉发说,“当时安康深深陷入了‘受灾—贫困—再受灾—再贫困’的恶性循环,常常是一场暴雨、一夜之间,很多群众数年积累的财富荡然无存,根本无力摆脱因灾害所形成的‘循环式返贫’泥沼。”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让居住在危险地带、偏僻山野的农民搬到城镇或低山河边集中居住,帮助其永久脱贫——这个埋藏在许多人心底的愿望,在目不忍睹的灾害面前被激活了。
2011年,陕西决定实施以“避灾减贫”为目的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10年搬迁220万陕南群众,搬迁人数超过三峡工程移民。这创下了全国搬迁规模之最。
如今,十年约期将满,历经“十二五”避灾搬迁、生态搬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康已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通过避灾、生态搬迁,安康地质灾害、洪涝灾害伤亡率大幅下降,打破了“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
2017年秋季,安康再次遭受20年不遇的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通过各项灾害数据分析,移民搬迁在防灾避灾方面发挥的作用凸显出来。全市1154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没有一户房屋受损,没有一名群众伤亡。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康在布局安置时,注重与经济社会和人口产业布局相协调、相衔接,坚持集中安置为主,集中安置率达到91.17%,通过人口的二次聚集,给当地培育出“造血”的功能。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康已有超过50万群众摆脱贫困烦扰。未来,安康还将结合生态搬迁、重点项目搬迁等,尤其是西渝高铁项目,预计“十四五”前期,全市搬迁总人数超过百万,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
安康,进入了后搬迁时代。
新探索:社区小工厂造就产业“大舞台”
移民搬迁“搬得出”易,“稳得住、能致富”难,这是很多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破解搬迁群众就业增收难题,搬迁群众住上了好房子,又如何过上好日子?搬迁后续帮扶政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安康的第一个答案,是全市范围“处处开花”的新社区工厂。通过社区小工厂,打造就业大舞台、脱贫大产业。
初冬时节,记者走访安康石泉、紫阳、旬阳等县多个集中安置社区。
从事近30年织袜行业的浙江商人顾芝红说,“干我们这一行最看重的就是劳动力资源。由于这几年江浙一带招工难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同行选择到中西部地区办厂。”顾芝红表示,相较于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安康的人工成本更低;同时安康位于祖国版图几何中心,可以更好地辐射西北、西南等地区的市场。
数次考察对比后,顾芝红决定投资安康。目前,顾芝红创办的新社区工厂带动了600多名搬迁群众就业。今年在疫情影响下,顾芝红工厂的订单不降反增。“我在安康的第7家新社区工厂马上投产,计划春节前要开到15家,未来公司总部也会搬过来。”
安康的第二个答案,是将新社区工厂进行升级。通过发挥搬迁后集中安置的劳动力优势,抓住这一轮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的有利时机。
近年来,随着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我国东部很多企业为降低成本、扩大规模、升级产品,开拓市场而选择了转移,部分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梯次转移。
“首先要确定招什么?怎么招?”安康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小卫说,“我们不是引进一个企业,而是引进一个产业,需要具有污染小、就业容量大,需求稳定的特点,符合安康产业就业扶贫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