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有个段子:重庆的马路最复杂,广州的城中村最复杂。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边界不断向外拓展,使城中村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一个个村落被高楼大厦包围其中,形成独特的聚落空间形态。
有人把城中村视为城市的“毒瘤”,是“脏乱差”的代表,交通拥挤,环境破旧,治理混乱。城中村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也阻碍和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
也有人说,只有城中村才能彰显城市的市井和包容。当城市坠入黑夜,村子里烟火气渐渐升起,卖菜的阿姨,担水果的阿叔,路边的小摊贩,众生万象与城市的鲜活,就在这个纷杂拥挤的舞台呈现开来。
住在城中村是什么感觉?离开
01
从中山大道拐入车陂村,宽阔的马路瞬间变得逼仄。城中村的拥挤喧闹、昏暗寂寥与大城市的光鲜亮丽仅一路之隔。
「租房吗,想找什么样的房子?」一走进车陂,路边几个房东阿姨就热情地打招呼。
车陂村是广州最大的城中村之一。有人统计,车陂曾是三分之一广漂的第一个“家”,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容纳着12万多外来人口。也因此,「出租屋经济」十分繁荣。
这里楼挨着楼,窗户照看着窗户,电线网纵横交错,从楼栋里生长出来,像一只只触角伸向四面八方。随处可见招工和租房信息,环境问题也令人堪忧。
这里租客密集,聚集着形形色色的人,有附近门店的打工妹,也有在CBD上班的白领。电动车、三轮车、外卖小哥穿梭其中,这座城市的包罗万象在城中村体现得淋漓尽致。
住在城中村是什么感觉?离开
住在城中村是什么感觉?
「没钱的感觉。」
L记得,当年大学毕业第一次来广州时,在车陂找房子,房东带着他绕来绕去,狭窄的小巷中,不时有电动车、三轮车迎面而来。「第一次来保证你转不出去。」
「房间内照不来阳光,进门就要开灯,卧室窗外距离不到1米的地方是一堵墙。」L说,住在这里觉得自己会抑郁。他在豆瓣上发帖,有没有价格便宜不用走小巷不滴水有阳光的房子。
最终,他还是向现实妥了协。毕竟城中村租金不高,对于手头拮据的人相对友好。尽管,「走在巷子里,头上不知从哪就滴来一滴水。经年潮湿不平整的巷道,下雨时积起一滩污水,走过去,很容易就弄脏了脚。」
但L已经在这里住了一年多,甚至慢慢习惯了城中村的生活。
「吵是真的吵,便宜也是真的便宜。」在车陂,只要几百块就能租上一间房,低廉的生活成本,给了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最大的宽容。
历史上的车陂,与国家动荡、士绅南渡有着莫大的联系。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而来的各大氏族在此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并形成了独特的宗祠文化。
村内,以郝、苏、王、梁、黄、简、黎、马、麦等九大姓氏为主的祠堂星罗棋布,记录着每个家族的来源与迁徙的轨迹,也见证着千百年岁月的荣衰变迁。
车陂村苏氏宗祠。门口一副对联:「眉山派远南岭枝荣」,诉说着姓氏的来处。
当年,崇山峻岭中的岭南村落成为战乱年代士绅们的庇护之地。如今,千百年后的今天,这个历经桑沧的城中村依然给初来乍到的人们,提供着门槛不高的栖身之所。
02
微博上有个话题#在广州城中村租房是什么体验#。底下评论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是阴暗、潮湿、杂乱、拥挤、喧闹。
@曾经就是小时候:隔壁楼天天聊天到凌晨,我拿撑衣杆敲她们窗户。
@酥酥Chan_:不出门,不知道外面蓝天还是白云,下雨还是闪电。
@浮雕的年华:阳光是奢侈的,两三步走到厕所,安静的夜里楼下的夜宵店就像菜市场,常常被醉酒鬼们的大吵凌晨醒来,而难以入睡。
@小城骑自行车的少年:必须要忍受黑宽带,除非你不用。
@Wizard_Jim:你若下雨,便是洪灾。
@彼岸-妃笑傾城:即便是城中村,也感觉每个月在为房东打工。
图片
城中村像一张巨大的网,罩得人窒息,它散乱无序,阴暗逼仄。当走进去又会发现,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真实和鲜活。
这里住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外来的打工者,也有刚开始创业的人。出入其中,迎面一张青春的面孔,让人感到活力满满。
在这里,7块钱就能吃一顿饭,15块钱就能理个发。菜市场、小超市、水果摊、服装店、花店、药店、杂货店等一应俱全。而且生活成本相对其他地方较低,花不了多少钱,用心收拾一下,生活就可以很体面。
今年刚毕业的K,付不起大型小区的昂贵租金,与朋友一起在车陂租了个一房一厅。每月租金1100元,两人平分,一人550元。
K很满意自己租的房子,整栋楼总共六层,她和朋友住在5楼。除了卧室光线差点,客厅厨房、卫生间都能照到阳光,采光还算不错。虽然没有阳台,但天台可以上去,晾晒衣服不成问题。
「房东人很好,知道我们是刚毕业的,还减了100块钱房租。房东是本地人,就在楼下住,哪里坏了都会及时来修。」
K和朋友还养了一只猫,买了小花架种上点花草,简单的出租屋充满了暖暖的味道。主要房租便宜,离地铁不远,楼下就是热闹的店铺,买东西方便又便宜。对她来说,这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