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我热爱的事情,是我最大的价值呈现。我希望当下和未来,别人尊重我或者想到我,不是因为我做了个特别大的文化公司,而是我写的某些书。”
作为中国身家最高的财经作家之一,吴晓波是个矛盾的双面体,一方面他坦陈他这代人“对财富有天生的不安全感”,多次在采访中直言不讳自己“爱钱”;另一方面,他又对现在以作家富豪榜的位次评价作家嗤之以鼻,他在现实中又是个不重视物质生活的人,写作之外的所有事情都一切从简。
吴晓波曾经的理想是像李普曼用一支雄浑的笔引领舆论。他也做到了,2007年他的《激荡三十年》被评为“年度最佳商业图书”,累计销售超过100万册。2009年《跌荡一百年》同样热卖。也是在2009年,吴晓波以750万元年度版税收入,位列“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五。他的“吴晓波频道”在2018年末月均关注用户已超过345万人。
除了财经作家,公众对于吴晓波的关注点还在于其企业家的身份,他的知识付费公司巴九灵正处于上市辅导期。吴晓波在2013年创办的蓝狮子出版已策划出版腾讯、华为、阿里巴巴、招商银行等100多家知名企业的图书。
12月5日,财经作家、890新商学、蓝狮子出版创始人吴晓波在杭州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慧见》栏目的独家专访,详解了他对中国制造和知识赛道发展趋势的预判,以及他个人双面人生的最大焦虑。
“2020是勇敢者的年份”
“为什么你们就要把我叫自媒体呢?就因为你们有一张牌照?无非我没有办报纸,但现在我不需要报纸了。”
《慧见》:2020年吴晓波年终秀的主题是“勇敢者的心”,这是什么含义?
吴晓波:今年新冠疫情来得太突然,每个人对2021年的预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产业经济来看,今年表现比较好的或者说侥幸活下来的企业都是勇于挑战自我的,所以我觉得今年是勇敢者的年份。
《慧见》:前两年你提出了新国货运动,跟双循环是不是异曲同工?怎么看新国货运动跟双循环之间的关系?
吴晓波:就算没有新冠疫情,这两件事情都一定会发生。第一件是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金后新中产的崛起,新中产会为本国文化买单,传统文化复兴是必然的,新国货会崛起,国产文化会成为重要的商业卖点。第二件是中国发展到今天,内需比例一定会提高。推动国内的居民消费来拉动经济发展,这是中长期战略目标。
《慧见》:最近你发起了中国制造业领域的首个大学中德制造业大学,做什么的?
吴晓波:我30年前当工业记者出身,一直跑工业,对制造业有感情。过去十多年互联网对各行各业造成冲击,制造业有种被革命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在经历了互联网革命、信息化革命后,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进程非常快,2015年在服装行业和家具行业就能看到定制化生产,机器增加,黑灯车间增多,从企业家到基层的技工都产生了能力提高的诉求。
一个合作机构在全国有90个工业园区,每个园区近200家企业,他们提出能不能帮这近2万家制造业企业做培训。而我2015年就带企业家去德国参加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德国制造业很多能力值得学习,所以我们联系了德国企业、大学和科研资源,就有了中德制造业大学。
《慧见》:从你跟这么多制造业接触来看,中国制造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是什么?
吴晓波:首先是认知能力。比如说生产线,德国完成了复合式技工,一个技工管一整条生产线,能做电器,能操作机械,能操控计算机,还能编程,但中国可能需要4个技术工人。第二是生产线的精密化程度,从零部件的供应链到生产制造,德国在精密化程度上、在自动化程度上和智能化程度上都遥遥领先于中国。
《慧见》:今年疫情冲击下很多实体企业对市场前景不是特别看好,智能制造的资金投入很大,钱从哪里来?
吴晓波:投入还好,一个智能生产线花不了多少钱,关键不是钱,关键是认知水平。现在对很多企业来讲反而是智能化改造的一个好时间点,因为疫情大量企业倒闭,这对存活下来的企业是好事。智能化改造关键是帮助企业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赚到更多钱,能做到这两点,再困难企业家也愿意投入。
《慧见》:你觉得未来中国经济发展5到10年的长期趋势性机会是什么?
吴晓波:分成供给端和需求端来看,从需求端讲内需不断繁荣和为中国文化买单的意识崛起都会成为一个长期的趋势性机会。需求决定了供给,同时技术也在变革,一个传感器,一个声纳技术,一个芯片,一个机器手都在让各行各业发生巨大的革命和迭代。
需求和技术的这两个变化让中国产业经济告别了过去野蛮和外延式发展的时代。过去中国供给端是过剩的,从袜子、鞋子到书都过剩,现在人们需要更好的书,更好的媒体,更好的思想,更好的机器,更好的饮料,供给端是优胜劣汰的过程。互联网也一样,流量成本越来越高,产品越来越同质化,面临的也是优胜劣汰。
《慧见》:你成立了一只26亿规模的人民币基金做投资,怎么挑选投资标的?
吴晓波:我们偏向投早期,投新制造、新消费和文化,投了100多家企业。比如钟薛高,雪糕行业不是很好的赛道,但他对行业有不同理解,别的雪糕加添加剂两三块钱放冰柜卖,他的雪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