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全文公布。《建议》指出,上海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标杆。“十四五”期间,上海硬核措施有哪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在哪?进博会和临港新片区等如何助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此,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李峰。
李峰表示,“十四五”期间,上海提出要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简单的量变不叫奇迹,奇迹应是从量到质的变化,‘新奇迹’应包括改革开放的高地、城市治理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居民高品质生活等。”
“高质量发展是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的核心,意味着发展模式与过去几十年不同,不再依靠人口红利和规模优势,而是要诞生全球范围内首创的产品、科技创新以及模式创新。”李峰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上海将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
证券时报记者:上海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这一提法意味着什么?在您看来,“新奇迹”应包括哪些领域?
李峰:“奇迹”应该是从量到质的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GDP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如果只从量上增加,这就算不上奇迹。
与10年前相比,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经步入新常态,上海经济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此背景下,上海将由过去依靠“人口红利、规模优势”的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
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应包含改革开放高地、城市治理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居民高品质生活等方面。其中,高质量发展是核心,如果没有高质量发展,其他方面都没有着眼点。
作为中国最发达城市之一,上海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模式引领全国,但从产业结构看,也有一些短板。比如,上海打造全球科创中心,未来在科创产业的发展上需要有质的突破,不再是简单的要求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落户,而是要实质性诞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产业转化成果。
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同样应如此。202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年,上海可以说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全的城市之一,集聚的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也非常可观,未来应寻求“质”的突破,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双向流动方面寻求突破,从金融中心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资源配置中心。
证券时报记者:结合“十四五”期间国内外环境和背景,您认为上海应如何构建“高质量发展”模式?
李峰:目前一个非常清晰的趋势是,过去几十年,信息革命等推动了全球化发展,但也导致世界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国内贫富差距加大,欧美近年来出现了反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潮流,发达国家贸易及技术壁垒日益增加。
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上海而言,依然要坚持国际化,这是由上海这座城市的定位和特色以及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决定的——国际化、开放是上海的特质,坚持改革开放是上海的基因。同时上海要在新发展格局下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引领中国的改革开放。
“十四五”期间,上海要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用质量和效益代替规模和速度,具体包括结构改进、产业转移等,上海集中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以及一些新的场景产业。
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证券时报记者:您刚才也提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新发展格局中,上海应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李峰:上海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节点与链接”是上海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与角色。
一方面,上海要融入国内大循环。中国市场巨大,上海应该加快产业转移步伐,通过加强地区间合作及打造产业转移平台促进上海不再具备比较优势产业的转移。同时,上海应深度融入长三角,在产业发展、数据化信息共享等方面将长三角作为一个区域模块进行通盘考虑,在带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同时,引导本地区融入更加广阔的国内大循环体系。
另一方面,上海应发挥桥梁作用,努力成为“走出去”的最好跳板、“引进来”的前沿阵地,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开放发展的战略主动。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上海以进博会为抓手,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国内外市场联动。过去几十年,以广交会为代表的展会,将外商吸引到中国,采购中国的商品。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与世界分享国内大市场,借助进博会,吸引国外展商销售产品。进博会彰显了一个国家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开放精神和决心。
此外,临港新片区也是上海链接双循环的一个抓手。未来,上海应在临港新片区探索实现境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联通,这需要争取一些突破性的开放政策落地临港新片区,比如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