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会公报没有提‘今后15年我国GDP有没有可能再翻番’,但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如果GDP翻番,每年增长要达4.7%。”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12月10日在上海表示,“中国已经跨过高速增长阶段,未来正常的增长状态就是5%至6%的中速增长。”
他是在由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主题为“迈向十四五的我国经济”的2020中国经济论坛上作出这一表述的。
明年将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增长能够保持强劲势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明年以及“十四五”期间的经济增长将产生什么影响?我国还有哪些可发掘的潜能和需防范的风险?在2020中国经济论坛上,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刘世锦表示,尽管今年中国经济首先受到疫情冲击,但也是率先恢复的,亮点之一即是出口,“年初几乎都认为,今年出口可能受到很大冲击,出乎意料的是,我国出口表现非常出彩,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约2%,可能是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可以实现正增长的。”
在刘世锦看来,明年经济增速应该在8%以上,但并不是中国经济重返高增长的轨道,而是今年基数低,明年属于恢复性增长,“随着经济逐步回归正常状态,宏观政策也应该回归常态。”
刘世锦建议采用“就业指标打头、GDP指标收尾”的指标体系衡量经济增长,“就业指标能够衡量全社会资源配置状况,就业好,整个资源利用效能较高,目前我国已有城镇调查失业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指标,但并没有全国城乡统一衡量就业状况的指标,希望能尽快将该指标推向台前。”
“明年经济增长主要动能在制造业投资和消费提升,尤其是可选消费力。”国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表示,“随着明年上半年疫苗逐步推广,明年2月份全球经济逐步恢复,我们目前出口增速基本上来源于替代,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增速5%,经济恢复对于我国出口将带来一定的作用。”
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朱宁表示,“双循环”的提法既有主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变化的原因,“主动原因是中国市场越来越大,收入逐渐增加,自主研发能力逐步提升,中国有底气、有实力提出,外部原因是近几年中美贸易摩擦为代表一系列事件表明全球面贸易和经济环境不再像过去二三十年那么友好。”
朱宁分析指出,“双循环”核心要回到需求和供给,其中,需求端方面,随着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逐渐演进,消费不可避免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推动力。供给端方面,中国厂商和中国企业逐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过去4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建立了全球从规模、深度和完整度方面都是绝无仅有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朱宁表示,“同时,中国巨大的高速增长市场,以及中国人口收入水平增长等,让中国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市场,没有之一。”
而在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看来,“双循环”的关键是增加国内需求,包括增加有效投资,“增加内需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包括逐步消除城乡分割,即市民化的问题。”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特约研究员刘熀松则从房子的投资属性和消费属性着手,剖析当前我国房价偏高的问题,“应增加一些城市住宅用地供给,没有供给,再怎么压需求效果都不明显。”同时,他建议盘活农村宅基地,“农村宅基地约有1860亿平方米,其中大概60%至70%都是闲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