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金融改革开放
时间:2020-12-08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意见领袖|央行研究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并对“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出了明确要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国内外大势、重塑我国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要以独立自主为着眼点畅通国内大循环,通过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国际循环,坚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以金融科技引领的金融体系集成创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时期金融改革发展要把握第四次金融革命机遇,引领金融科技健康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科创金融体系,继续支持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同时,建设独立自主的高质量金融基础设施,构建新能源发展和能源供给体系战略调整的金融支持体系,发展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产业链金融。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做好金融支持民生发展,在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全面提升系统性风险管理能力。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并对“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十四五”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着眼点。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国内外大势、重塑我国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因应外部环境变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客观需要。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范围内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升温,国际贸易投资格局和产业链布局受到冲击,未来我国外部发展环境将更加严峻。在关键领域独立自主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从国内看,我国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尚不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通过畅通“双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内涵是“独立自主、高水平开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与我国长期以来的重大战略和政策一脉相承,又强调供给侧和需求侧、国内国际循环、经济与金融的全方位统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主动脱钩,而是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强调“独立自主”,同时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改革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相互促进。

二、以独立自主为着眼点畅通国内大循环

独立自主的国内大循环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这要求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补短板、疏梗阻,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一是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目前我国虽然有大量的中国制造产品,但用于生产的一些高端资本品的自主生产能力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严重依赖进口。应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环节、关键要件的自主化水平,解决“卡脖子”问题和其他短板,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二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大宗商品供需结构。目前我国60%左右的大宗商品品类需要进口,石油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部分大宗商品进口来源地较为集中,2019年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占铁矿石进口总量的62.2%;从秘鲁和智利进口的精铜矿占精铜矿进口总量的62.1%。应利用科技创新,提升资源产出和利用效率,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扩大西部地区大宗商品产能,实现大宗商品进口来源地多元化。

三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启动国内消费潜力。内需是推动大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和最大动力。我国经济正转向内需驱动,但消费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最终消费率明显偏低,近十年来平均不足60%。中等收入群体对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待进一步释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约有4亿人为中等收入群体。据测算,若中等收入人口保持每年7.2%的增速,则十年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翻一番,这种规模增长将使未来十年GDP增长率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应继续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旺盛需求潜力。

三、通过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国际循环

新发展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