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对策|钟正生:大波动下,股债配比可能出现暂时性偏离
时间:2020-12-06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性开始加强,政策驱动力开始转弱。疫情影响进一步减弱,政策在向常态化回归,中国经济在环比意义上的拐点可能到明年一季度能看到。在此基础上,未来中国的经济韧性在哪?“十四五”时期更多转换成促进内生增长性复苏,最关键是要充分释放资源重新配置的效应。平安证券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红利:经济转型的红利;空间布局的红利;对内开放的红利;对外开放的红利。而时至今年最后一个月,中国经济的一些数据的超预期变化,也提醒我们应该开始更加辩证的看未来的问题,从而使政策从前瞻调整转成向机调整,当前中国经济在平稳修复海外可能会滋生的新的动荡,政策上以不变应万变、保留足够的政策储备是最好的选择。

出口超预期增长、基础设施投资远不如预期,两个全年最大超预期数据原因为何?明年的政策是否会做相应的调整?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的向机调整如何理解?债市波动是否会持续?是否会直接影响到未来投资的资产配比?第一财经《首席对策》对话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

钟正生的主要观点:广义财政支出增速降低、财政支出和赤字的使用进度慢、符合资质的基建项目少是基建投资远不如预期的重要原因;明年财政空间相对收窄使基建项目有放量需求;明年出口温和放缓,但韧性依然强劲;应辩证看央行的政策回归,流动性紧平衡倾向明显;金融和实体的匹配进一步优化是把政策利率有效传导到实际利率的重要基础;短期内债市将继续调整,全球低利率情况下风险资产配比上升趋势明显。

第一财经:非常感谢接受《首席对策》的专访,今年有两个数据从年初到现在的预期差还是非常大的,一个是出口数据,一个是投资当中的基础性投资数据,出口数据跟年初的预期是高很多的,但是其实上半年在很多的基础设施投资政策投放之后,似乎它的效果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强,这个预期差是怎么来的?

(广义财政支出增速降低是基建投资不及预期重要原因)

钟正生:应该说今年有三个超预期的,一个是出口超预期的有韧性,另外一个是房地产投资超预期的有韧性,还有一个就是基建投资完全不及预期。而我们最近做了一个梳理,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今年的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并没有那么高,1~11月广义财政支出增速是11.6%,而2019年广义财政支出的增速是16.4%,我说的广义财政支出是一本账和二本账,一般的预算的支出,再加上一个政府性基金的支出。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财政支出和赤字的使用进度偏慢,以赤字为例,今年1~10月份广义赤字使用了5.4万亿,还有5.8万亿没花,已经过了10个月了,一半还没花到。第三个原因就是符合项目资质要求的基建项目,还是偏少。我再举一个例子就非常清晰了,今年用作项目资本金的专项债比例只有10%,而我们监管层给出的红线是25%。专项内容的资金里面25%可以用于一个项目资本金支出,但实际使用的只有10%的比例,也从一个侧面看出来有符合资质要求的基建项目是缺失的。最后一个因素我觉得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今年受疫情冲击,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支出增加了,基建投资就相应的有所降低。所以以上这些原因就造成整个基建投资是低于市场预期的。

第一财经:广义财政支出增速是偏慢的,使用率也是偏慢的,在上半年已经有这么大的投入之后,还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未来它的增长空间还大吗?

(明年财政空间相对收窄使基建项目有放量需求)

钟正生: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估算,假设今年名义GDP增长是5%,明年名义GDP增长10.5%,我们再假设明年的预算赤字率回到3%,再加上地方专项债,还有新增调度的资金不退坡,所以这样我们算出来的话,明年广义的财政赤字是在8.2%,今年的广义财政赤字是池子里的11%,所以相对于今年来说,明年的财政政策的空间肯定是收窄的。

第一财经:您提到了基建面临的项目缺失的问题是凸显的,这方面有什么可以解决的方式,您有什么建议吗?

(基建项目减少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地方债务积累风险)

钟正生:有两个事情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是地方专项债的置换,地方政府债务的清理和规范已经持续多年,这是个来之不易的成果。另外,即便在基建投资不及预期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一枝独秀,现在中国经济还在持续平稳的修复,所以我们其实不需要基建投资必须得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中国经济才能更加的行稳致远。我觉得从这两个角度来看,不应该说不及预期的所以就必须达到之前的预期,我也没有这样的一个推断。

第一财经:出口是超预期的增长现在看来还是很坚挺的,韧性能不能持续到明年?

(明年出口温和放缓但韧性依然强劲)

钟正生:我觉得我们总体的判断是明年的出口增速温和放缓,如果做一下细分你会发觉,其实医疗物资对中国出口的拉动在开始减弱,机电产品对中国出口的贡献在开始加强,劳动密集型产品最近有一个不错的表现,它这三个相关领域背后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因素。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如果是未来疫苗大规模的生产投放,全球的疫情得到有序控制之后,医疗物资的出口势必会进一步放缓。机电产品的出口为什么有进步?近期主要是美国开始的,我们看到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