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科技饭赚创新钱 浙江国企持续释放发展后劲
时间:2020-12-07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近年来,浙江省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与本省民营企业一样,勇于变革创新,敢于争先进取,不少产品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拥有了与国际顶尖企业一较高下的能力。为全面激活国企创新动能,按照浙江省国资委和省科技厅的安排,未来两年,浙江国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将年均增长15%以上。

研发投入是国企积蓄决胜未来动能,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牵引。研发强,则企业强。近期,记者走访调研,倾听了浙江国企潜心研发,以科技创新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8个产品成全球隐形冠军

占地近7平方公里的浙江巨化集团有限公司,厂区内干净整洁,绿树萦绕,完全没有过去化工企业“大烟囱、怪气味”的生产现象。作为浙江化工业的摇篮,巨化集团是一家有62岁年龄的老国企,也是一家冉冉升起的独角兽新星。

“我们氟制冷剂、甲烷氯化物、PVDC等3大类8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并将有一批极具市场潜力的黑科技产品量产上市。”浙江巨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黎旸自豪地对记者说。

这位在巨化集团工作了28年的专家型老总,对巨化集团这些年锐意创新的故事如数家珍。

做深做精老本行,推进氟制冷剂以及含氟特种功能性材料的研发应用,是巨化集团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以广泛运用于空调、冰箱等领域的氟制冷剂为例,公司二十年前成功研发出对臭氧层没有破坏作用的第三代制冷剂,2016年又成功研发出可大大降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的第四代制冷剂,该产品大规模使用后,将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重要贡献。”周黎旸说,巨化集团近年来还研发出广泛应用于建筑、航空、5G通讯、半导体封装等领域的含氟特种新材料,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

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企业产业优势,巨化集团十多年如一日相继研发生产出超净高纯湿电子化学品、新一代汽车内外饰零部件GMT新材料、新型食品膜材料(PVDC)等高精尖产品,不少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进口替代和产品出口。

以超净高纯湿电子化学品为例,2015年以前,该产品生产技术主要被欧美、日韩等国家控制,中国完全依赖进口。2016年,巨化集团首次实现最高等级(ppt级)氢氟酸、氟化铵、缓冲氧化蚀刻液(BOE)、硝酸、硫酸、盐酸、氨水等超净高纯湿电子化学品的产业化,品质一举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相关产品目前出口至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相关技术荣获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除了这些‘高精尖’产品,公司今年还成功研发出一款黑科技产品——运用于大数据中心的全氟聚醚冷却液。”浙江巨化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树华说,大数据中心使用该冷却液后,服务器将始终处于40度的状态下工作,数据中心能耗水平也将下降90%。

依托于科技创新,巨化集团近年来收获了大量的荣誉:近四年来,巨化集团先后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也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16年巨化集团经营收入为252.46亿元,2020年有望达到322亿元;企业利润总额由2016年的4.17亿元有望增加到2020年的22亿元。

回顾过往,巨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仲明说:“巨化是吃着科技创新饭发展壮大的。下一步集团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朝着成为具有极强国际竞争力的石油化工龙头企业迈进。”

环保新技术拿下4亿海外订单

“现在雾霾天少了,天变蓝了,空气更清新了,晾晒在外的衣服也不怕落满灰啦。”家住浙能嘉兴发电厂附近的村民方友根说起家门口的环境之变,频竖大拇指。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发电厂运用了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技术。

据浙能嘉兴发电厂副总经理童红政介绍,电厂通过对燃煤机组现有脱硝、脱硫和除尘设备的提效改造,排放的烟气污染物达到甚至低于天然气燃气轮机组的排放标准,电厂因此每年可约减排二氧化硫3900吨、氮氧化物4900吨、粉尘1700吨,超低排放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但烧煤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一度让公众“谈煤色变”。回应新时期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立于2001年的浙江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多年来致力于用技术创新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经与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浙能集团2014年首创的“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开创了中国煤炭清洁利用的新时代,让燃煤机组像天然气发电一样超低排放成为现实。

“高适应性、高可靠和低成本的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技术应用为中国绿色发展贡献了浙能力量。”浙能集团首席科学家、教授级高工朱松强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70%以上的燃煤电厂应用了该项技术,并为社会节约用能成本超1万亿元。

这项带来巨大社会效益、促进中国燃煤发电产业健康发展的技术,让浙能集团荣获了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而这,也是浙江省该项奖励零的突破。

从陆地到海洋,浙能集团对绿色环保技术的追求与创新从未停歇。

2016年10月24日至28日,国际海事组织第70届海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