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叙事为什么至关重要?--读
时间:2020-12-07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从英国“脱欧”公投、美国总统大选,到一般的商务谈判,我们都不难发现一个与数据科学家、企业家鼓吹观点相反的事实,那就是数据的使用常常招致适得其反的结果,在数据尤其是相对复杂的数据面前,人们会觉得无所适从。

畅销书《让创意更有黏性》一书中不无深意地写道,“一场演讲后,63%的与会者记住了故事,只有5%的人能记得数据。”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主打故事型段子的脱口秀节目在全球都深受欢迎,而贯穿着财经数据的视频节目往往得不到前者哪怕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点击率的原因。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叙事中,数据是没有意义的。长期致力于指导英国企业、政府机构改善公共传播的心理学博士山姆·诺尔斯在其所著的《用数据讲故事》一书中就谈到,我们身处一个海量大数据的时代,而社交网络又进一步加快了信息传输的节奏,要让事实、真相、道理获得更大的影响力,而不是被湮没在谣言、误解、谬论之中,就必须将大量数据与人类讲故事的天赋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积极地影响他人的决策和行动。

坚持只使用相关数据

许多人会认为自己没有数据思维,对数字不敏感,所以在表达中尽可能回避数据的使用,这种表达虽然有可能如脱口秀段子一样,一时引人关注,却不能长久地发挥影响力。另一种情况则是,虽然一些程序员、工程师、企业家、官员擅用数据,却缺乏数据思维,在很多情况下,叙事成了统计数据的罗列,或者展示验算过程,从而让叙事彻底失去吸引力。

作者认为,而今的人们尤其是商务人士、政府官员、社会活动家都需要具备两种技能,第一就是查询、理解统计数据并从中提取意义的能力;第二则是利用从数据中获得的见解来推动人们采取行动的能力。

太多数据尤其是那些没有经过筛选,或者经过了筛选但结构性显得过于复杂的数据,对于受众来说很可能意味着完全无法理解。

作者在书中指出,数据应该尽可能地简单、清晰,以确保可理解。虽然得出数据的过程需要应用复杂的数学知识和统计技术,才能建立一个基于证据的严格叙事,但在真正叙事时,我们需要剥离并隐藏这部分过程。通过使用更简单直接的语言,使难懂的概念更容易得到理解并获得响应。

从某种意义上讲,近几年欧洲和美国政治领域上演的各种事件,都可以从反面印证一个道理:只有简单叙事,才能更好地赢得理解,才能戳穿谣传、有意或无意的误解。书中以英国的英格兰运动委员会开展“姑娘你可以”运动(一项旨在调动14岁至60岁女性增加日常锻炼的运动)为例,示范了如何在宣传中以简单叙事、易于理解的数据让英国女性积极响应。

在叙事中要筛选并只使用相关数据,这是本书阐述的一个重要论点。事实上,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组织,在对外广告、营销、宣传中常常难以克制说教,喜欢讲述己方认为重要的事实和道理,贯穿介绍、解读一连串数据。本书作者提醒大家,企业等组织在叙事中要注意寻找数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如果数据无法很好地、唯一地支撑论点,那最好不要应用在叙事中。

有时,数据之间、数据与论点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其实并不成立,这意味着这样的关系其实是虚假相关。正如有关学者展开的研究显示,充斥于美国等国家媒体报道的一些典型的虚假相关的例子有:“美国在科学、太空、技术方面的支出与通过绞刑、勒杀、闷死的自杀事件相关性为0.99”;“美国小姐的平均年龄与由蒸汽、热蒸汽和高温物体导致的谋杀案数量相关性为0.87”;“(知名演员)尼古拉斯·凯奇每年出演的电影数与美国掉进泳池溺亡人数的相关性为0.67”……

虽然上述虚假相关的例子,看上去多少有些荒谬,但在投资、商务等许多领域,我们确实也会得出类似的虚假相关。

打破“知识的诅咒”

有效叙事的第一个原则是情感。本书作者援引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保罗·艾克曼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指出,人们更关注富有情感的、充满能量的,能够实现感性的共情的信息。这也意味着,与那些单纯讲故事相比,包含情感因素数据的故事实际上更容易被记住。

第二个原则就是能量。也就是在叙事中,要尽可能采用那种由数据驱动,能够表现出动作、行动、状态的词语,并适当地加入相关的形容词。

第三个原则是共情。在我们讲述由数据驱动的故事之前,要先从别人的角度思考。事实上,这也是而今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共部门、社会组织通过社交媒体与用户加强联系,增进了解并达成共识的关键所在。

第四个原则是参与。也就是不能满足单方面的叙事,更不能将之理解、应用为灌输。

作为叙事者,要让数据来增强叙事的可信度,又要用故事来增加吸引力,必须打破“知识的诅咒”。所谓“知识的诅咒”,指的是当我们对某方面事物、某一学科的了解逐渐深入,知道得比其他多数人都要多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表达的障碍。即你不知道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说明你的研究、你知道什么、你支持的观点立场。尽管一些学者以这种表达晦涩为乐趣,但实际上这只会起到排斥他人的不良作用。书中甚至以“术语一氧化物”来形容在学术界、商业领域屡见不鲜的晦涩表达。

所以,如果企业、金融机构要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