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制造现场 重塑产业价值链--读
时间:2020-12-07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创新”是时代热词,开放式创新、颠覆式创新、万众创新都曾各领风骚。在时代华灯下,人们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实验室里的源头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天才企业家们的灵光闪动,而忽略了万业之基的制造业在微笑曲线底部的努力,以及产生的巨大社会推动力。

灰色地带的创新花朵

由林雪萍所著的《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从制造工厂的视角,审视制造业的创新来源和创造出的巨大市场价值。书中提出“灰度创新”是指由制造业与上下游产业结合地带而产生的创新,在上游主要体现在与研发实验室、院校、个人的创新结合,下游主要延伸至销售链及最终端的用户信息反馈。

它意味着一个制造企业需要通过知识交换,不断地与它的外部组织相互结合,成为一个创新共同体,打造出无边界制造体系。这里的创新不再是一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以制造为核心,上下延展的系统工程。这里的创新未必拥有明晰的产权、专利,可能只是一个事关实践的具体操作、一个为终端用户体验而改进的外观、一个为当地用户特色需求而调整的产品功能,但它们却能启动广阔的市场,让创新在实践中迸发新的价值。

作在书中举了一个案例来说明“灰度创新”的重要性。德国VENSYS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世界上研制大型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的先驱之一,拥有可提升发电效率的直驱永磁技术,但由于技术落地尚需一些现场解决方案的配合,而使该公司的研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直到2003年,中国最大的风机制造商——金风公司的介入,才一举改变了这种局面。德国的创新技术和中国制造实践能力产生了积极融合的效果,双方都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制造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创意多,现场工程师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拥有变通解决问题的“曲线”技术突破能力,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及原材料配套体系,可以解决各种技术落地的疑难杂症。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当时市场上给电机浸漆一般采用滚浸工艺,但对于VENSYS设计的大尺寸永磁直驱电机,这种方法则面临生产效率低、材料成本高等诸多现实问题。金风工程师拿着这个大尺寸的设计图纸与电机制造厂商反复协商,最后决定投资建设一个大型真空浸漆设备,让电机定子整体进行真空浸漆。这个围绕设计而量身制造的机器在现场端彻底解决了大尺寸永磁直驱电机的生产工艺。一双在车间摸着机油的黑手,使设计师的天才想法得以在现实空间绽放,研发的价值终于在产品落地转化的那一刻被凸显。没有生产制造企业的成全,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都只能停留在图纸或实验室中。

这就是设计研发企业与制造企业的完美结合,在设计与制造之间的灰色地带,两公司联手破局,拓展了行业发展的新疆域。正如作者所言,灰度创新就如同创新银河系中一颗不被人注意的恒星,它不像源头创新那么光彩夺目,而是呈现出一定的隐蔽性和低感知度,这令制造业在产业链中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来自消费现场的需求珍珠

来自研发现场的设计都有“天马行空”的浪漫,带着学术的气息,需企业进行落地改良;而来自消费现场的使用需求,则如同矗立在远航灯塔上的夜明珠,指引着企业生产制造的航向,需要企业进行定向开发。如作者所言,“制造企业与上下游的联合创新处在一个交叉地带,它位于企业之间的结合部。”制造企业需要平衡从实验室到现实应用的所有难题。

制造业的生存、发展需要众多的条件,包括相对成熟的技术转化经验、丰富的原材料、零配件资源、机械加工资源,以及可以灵活变通的制造业工程师,还有宽松健康,允许适度“灰度”文化存在的市场环境。一家具有“灰度创新”文化的企业,一家能够与外部开放合作,平衡各种关系,打通企业内外无界之门的企业,将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市场上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比如创立不过5年的深圳市神州云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11月举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携公益彩票、医疗、清洁等行业解决方案在一号馆亮相。其中,艾娃机器人成为展馆中颇具人气的“明星”。这个看上去“萌萌哒”的智能机器人,在疫情期间,曾化身“问诊大夫”进驻医院与市民无障碍交流,此后还应防疫需求“进化”出“无接触式全自主清洁和消杀”功能。这家企业的成功正是源于其与院士团队的合作,以及与医院、机场、商场等用户单位的不间断互动,通过持续的产品升级,以应用现场连动源头创新,让科研攻关更加接“地气”,才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目前艾娃机器人已经在全球100多个城市落地应用。

在现实中,灰度创新远比想象的复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商业土壤和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持,需要在产业集群建设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里才能实现“设计-制造-销售”的无缝连接,结出落地应用的甜美果实。作者指出,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许多初创企业尽管有着良好的源头创新,但由于制造环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还没有来得及积累足够用户的时候,就可能已经夭折在创业途中。中国制造广泛而多样化的土壤则提供了孵化创新技术的大量可能。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崛起的原因,并不仅止于丰富的劳动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