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沪苏"同城效应 共绘长三角"主峰高耸、次峰烘托"壮丽画卷
时间:2020-12-04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江南史学家笔下,苏州是上海开埠前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超越地域的中心城市。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苏州历久而弥新。今天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苏州的目标是:放大“沪苏”同城效应,奋力描绘长三角“主峰高耸、次峰烘托”的壮丽画卷。

全国“最强地级市”苏州有着十足的底气:2019年,这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万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六位;拥有A股上市公司120家,位居全国第五;进出口总额3191亿美元,位居全国第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6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企业26家,并列全国第二;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82岁,位居全国第一……

苏州有着强大的“朋友圈”:与全球57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连续8次当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15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投资项目超400个……

其中,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以占苏州3.4%的土地,贡献了苏州14.21%的GDP,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四连冠。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苏州工业园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军。截至目前,园区平台——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已推动243家中国企业到36个国家进行投资布局,协议投资额累计达46.14亿元。

“飞地经济”辐射整个长三角。苏州工业园参与合作共建的中外产业园区达12个。其中,中新苏滁高新区和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都被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苏宿工业园的新区“拓园”也在今年4月启动首期建设。

作为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吴江汾湖高新区一直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目前已完成“复制推广”12项、“先行先试”13项、“自主创新”15项。一批重量级项目纷纷落户吴江,蓄势待发。

站在康力电梯厂区内的电梯试验塔远眺,烟雨诗画的“新鱼米之乡”尽收眼底。作为苏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吴江正以生态绿色为底色,以创新引领为亮色,对标示范区打造“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的目标而全面发力。

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苏州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与上海对接融合、协同发展。

为放大“同城效应”,苏州强化交通互联。不久前正式贯通的东航路—康力大道工程,将上海青浦到吴江的交通时间由40分钟缩短到5分钟。目前,苏州正以苏州北站规划建设为引领,加快苏州南站、张家港站、太仓站等“两主九辅”高铁站规划建设,着力打造长三角国家级高铁枢纽体系。

为构筑科创高地,苏州深化与上海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联合创新,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物所苏州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相继建成投用。深入对接上海集成电路技术、产业促进中心,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航空制造业集群。

为实现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苏州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牵头成立G60科创走廊产业园区联盟,推动G60科创走廊智能驾驶产业联盟、产业园区联盟等建设。目前,“上海张江·张家港飞地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

在迈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活力四射的苏州如何更上一层楼?近期,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苏州市政府办公室主任沈志栋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

上海证券报: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苏州接下来如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沈志栋:苏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一极,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坚持以上海为龙头,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找准定位、深化合作,在迈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积极探索“沪苏同城化”新路径。

一是提高服务一体化的站位。首先,我们要站在夺取“双胜利”的高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常住人口占全国的近五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城市串联成片,人员往来频繁。今后,我们和长三角城市之间要加强工作协同、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打好疫情联防联控阻击战、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

其次,我们要站在落实“双循环”的高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打造“双循环”新格局,关键在于畅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进而实现要素循环的有序流转、产业循环的紧密衔接、供需循环的平衡优化。长三角之间产业勾连紧密,要做足长三角内循环,同时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外循环效益。

再次,我们要站在抓准“双要点”的高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双要点”就是“应对危机、打开新局”。长三角地区一直处于改革开放前沿,推动一体化发展是识变、应变、求变的关键之举。我们必须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是提升融入一体化的标准。我们要做深做实“沪苏同城化”这个核心内涵。苏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以更大力度、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接轨上海、融入上海。我们自觉强化“服务上海就是服务国家战略,接轨上海就是接轨国际前沿”的意识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