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GDP增速预计为-4.4%。
一、全球货币政策继续宽松
受疫情在欧美蔓延、美国大选等因素影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仍有望继续,甚至继续加码。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单日死亡人数连续创新高。11月5日,全球累计确诊逾4896万例,死亡逾123万例,全球单日死亡人数创新高。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数据,美国单日新增超10万,创下新高。印度单日新增超4.7万,法国超5.8万创新高,意大利超3.4万。
欧洲多国重启封城举措,势必继续影响本已疲弱的经济表现,各国货币政策已经没有收紧的空间,只能继续保持降息、加大量化宽松(QE)、甚至扩大负利率覆盖面,宽松之路无法回头。
11月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不变,并再次承诺将在未来几个月竭尽全力让美国经济复苏得以持续,目前复苏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威胁。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济仍在增长,前五、六个月的扩张比预期要好。但疫情还没有结束,目前还没有决定是否要将各种紧急贷款工具延长到12月31日以后。
鲍威尔称,在人们确信重新参加广泛活动是安全的之前,经济不太可能全面复苏。自遭疫情重创以来,楼市已经完全复苏,但服务支出仍处于低水平。家庭支出的整体反弹部分归功于刺激支出和广泛的失业补贴,这为许多家庭和个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最近美国和国外新增病例数上升“特别令人担忧”,并表示需要保持社交距离并佩戴口罩,来帮助遏制病毒扩散和支持经济。
美联储11月声明与9月措辞几乎如出一辙,重申了将使用“所有工具”来支持经济的承诺,并保证在经济恢复充分就业且通胀已经上升到2%,并在一段时间内适度超过2%的轨道上之前不会考虑加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一致决定将指标隔夜利率维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不变,将继续每月购买至少1200亿美元公债,并将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使用其他工具和计划。
11月5日,英国央行将刺激规模扩大1500亿英镑,QE规模提高到8950亿英镑(1.16万亿美元),维持指标利率在0.10%不变,并首次探究负利率可行性。
英国央行下调对英国经济的预测,目前预计经济规模要到2022年第一季度才能超过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此前,英国央行曾预期经济复苏将在明年年底前完成。英国央行预计,英国经济在2020年萎缩11%,比8月预测的萎缩9.5%更严重。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增长7.25%,低于此前预期的反弹9%。随着12月31日英国脱欧过渡期即将结束,英国经济正面临贸易冲击的风险。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10月中旬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期间,不应“突然中止”政府援助或者短期工作相关支持。她表示,即使经济出现向好趋势,仍希望各国政界能够理解并且在一段时间内继续采取上述措施,因为要实现完全恢复必须保证一个平稳的过渡期。此外,大部分投资者都预测欧洲央行今年会再次扩大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紧急资产购买计划规模。目前,该计划规模已经高达1.35万亿欧元。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下一次的扩大幅度有可能达到5000亿欧元,并且会延长购买期限。
二、中国货币政策难宽松,亦难收紧
中国监管层多次强调“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意味着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有限。但货币政策收紧空间亦有限,预期货币政策将仅作边际调整。
一是,央行多次明确表态,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
10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0金融街论坛上发表《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支持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的讲话。易纲指出,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正常的、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
今年上半年,为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央行释放极度宽松的流动性支持。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3次降准,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约1个百分点,降准释放流动性1.75万亿元。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经10次降准,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约5.5个百分点,累计释放流动性8.1万亿元。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走向,易纲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他说,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正常的、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民币资产的全球竞争力,帮助我们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今年抗疫的特殊时期,宏观杠杆率有所上升,明年GDP增速回升后,宏观杠杆率将会更稳一些。货币政策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使之在长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
二是,全球经济活动极度疲弱,易出现倒退。
根据IMF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仍将深度衰退,但与6月预测相比衰退的程度有所缓和。2020年全球增速预计为-4.4%,二季度GDP增长好于预期,特别是在发达经济体。这些国家在今年5、6月放松了封锁措施,此后经济活动比预期更快改善。此外,有关指标显示,三季度经济复苏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