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探索"产学研"新路径: 跨越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死亡谷
时间:2020-12-01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松山湖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将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11月27日上午,东莞松山湖凯悦酒店,16家创新企业带着自己有突出技术优势的项目在松山湖新材料峰会上路演,阐述技术实力,畅想市场前景。现场火爆,两个同时推进的路演会议厅都坐满了人。

有意思的是,这种项目对接资本的峰会,主办方之一却是一家科研实验室——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坐在台下认真倾听路演的陈东敏便是该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而他为更多人所知的头衔是半导体科学家和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前院长。

但现在陈东敏大部分时间都在东莞度过,因为这里是国内最具潜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担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他透露目前实验室已引进各类人才近800人,包括两院院士10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46项。而且,这家实验室最特别之处在于从前沿基础研究到产业技术转化全链条研发,成立之初就肩负着为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新模式、蹚出新路子的使命。

“探索这个成果转化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松山湖或东莞落地几个产业,而是为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更高效的成果转化路径。”陈东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实验室与国投的合作不仅是项投资,而且还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价值。

陈东敏所指的“国投”,即牵头发起本次峰会的另一个主办方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投党组书记、董事长白涛表示,近年来国投参与设立了20余只新材料领域子基金,共同投资了超过200家企业。十四五后,国投将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在新材料产业上,积极培育具有关键独创技术、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但创新是个系统工程,只有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发挥协同作用,才能事半功倍。因此今年8月国投与实验室战略合作后立即着手构建“科研-产业-资本”对话平台,望促成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实体经济创新驱动的格局。

“大湾区这边的产业链环境好,体制活。”锂电池专家、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对实验室的前景颇为看好。而此时也正值新材料投资热潮起飞阶段。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袁宝成透露,目前广东省新材料产业规模约500亿元,在政府出台的新材料产业规划中,预计到2025年将达1000亿元。

成果转换新路径

谈到东莞,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外贸之城、制造之都。你能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东莞将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科研重地?

变化就源自东莞东南角的松山湖。这里原本是位于东莞市大朗镇境内的一个大型天然水库,被政府部门以湖泊为中心,将大岭山、寮步和大朗三镇靠近松山湖的部分边缘地带划分出来与湖泊区域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就是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松山湖)。

截至2019年,松山湖吸引了约8590家企业落户,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华为、易事特、生益科技、漫步者、大疆等,产值超4000亿元,2019年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GDP同比增速11%。

人们的目光往往被华为等大公司吸引,却没注意到2018年松山湖来了一批牛人。王恩哥院士、汪卫华院士、赵忠贤院士等顶尖科学家到松山湖创新创业,组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这是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作为理事长单位,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市政府共建。

王恩哥表示,目前实验室已引进各类人才近800人,包括两院院士10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46项,项目总经费约3.4亿元,引进创新样板工厂团队24个,并正与多家国内著名企业开展深度产业化对接。他表示,松山湖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将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黄学杰向记者透露,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将建设成为国家级材料实验室南方基地。事实上,目前新材料科研尚无国家实验室,松山湖有望争得头筹。若真如此,在北京、上海、合肥和深圳之后,国家级实验室桂冠落入东莞,无疑将大大提升东莞的科研水准及人才吸引能力。

这对东莞显然是有利的,那么科学家们又是为什么?比如对王恩哥、汪卫华、陈东敏和黄学杰等科学家来说,原先在北京的科研条件已经算优越,为何愿意跑到“科研荒漠”的东莞重新开始?

黄学杰向记者透露,先从样板工厂板块做起,通过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先吸引已有较好成果和团队的科学家过来。材料行业的科研周期相当漫长,科研人员花了老大劲儿研究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又很难被市场接受,黄学杰觉得必须让科研接近市场,互相碰撞需求才是一条良性转化路径。以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的二十几名科学家团队聚集后,今年平台也部分建成开放了,人才聚集和科研条件的具备使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前沿基础研究科学家也开始竞争材料实验室的研究岗位,实验室的社会影响力和人气起来了。

因此,在多方努力之后制造重地东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