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复苏势头不减,气势如虹。
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在10月略有回落之后,11月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跃升至52.1%的高位,创下2017年9月以后的新高。
分项指标更是几乎全线飘红:当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为54.7%和53.9%,分别高于上月0.8和1.1个百分点,均上升至近年高点,且两者差值自6月份以来逐月缩小,从2.5个百分点降至0.8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供需循环持续改善。
当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51.5%和50.9%,分别高于上月0.5和0.1个百分点,均为年内高点,且连续3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保持逐月回升走势。供需两端价格指数也都在大幅回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2.6%和56.5%,分别比上个月大幅上升3.8、3.3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11月PMI各分项指数普遍回升,表明市场供需加快复苏,内外需求明显改善,经济复苏基本面不断扩大,经济运行平衡性持续改善,企业消化成本能力有所上升,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加速。
供需两旺,“剪刀差”收窄
数据显示,11月的制造业PMI为52.1%,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11月制造业PMI大幅回升有其季节性因素:10月由于国庆长假,工作日有所减少,PMI有所回落,而作为一个环比数据,11月的数据出现了明显回升,“如果将9-11月三个月数据做平滑处理,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整体呈现一个平稳回升的态势”。
支撑这一态势的首先是供需两端的协同发力。11月生产指数比上个月上升0.8个百分点至54.7%,为2017年以来的高点。当月新订单指数为53.9%,较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创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研究员文韬指出,11月份,前期连续实施的扩内需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市场需求加快回升,带动企业生产较快增长。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连续5个月下降,11月较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至41.4%,已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的差值自6月份以来逐月缩小,从此前的2.5个百分点已降至0.8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副主任江飞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经济生产与订单的复苏并不同步,堪称“一波三折”:一季度是需求仍在,生产停滞;从二季度以来,生产的复苏一直快于需求的复苏,这使得需求不足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
为此中国在扩大内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近期外需也出现了边际改善,因而供需“剪刀差”有所缩小,这表明制造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供需循环持续改善。
张立群指出,10月份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均有改善,近期供需恢复不同步的问题有所缓解,但他强调,需求不足的矛盾并未消除,目前仍有43%的企业反映,需求不足是企业最大的困难,未来还需要巩固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
从行业上看,11月,经济复苏的基本面明显扩大,21个制造业细分行业PMI中,有14个行业较上月上升,且仅有2个行业低于50%。而供需两端增长最明显的主要集中在医药、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等高技术制造相关行业,这些行业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6%,保持较好的扩张水平。
文韬介绍,11月份,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上升带动,高端制造业加快增长。装备制造业PMI为53.1%,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6.2%,较上月上升2.6个百分点。
“从指数水平和上升幅度来看,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持续较快增强,有利于经济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进出口指数双双创近年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进出口指数已双双连续3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且保持逐月回升的走势。
11月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上升到51.5%,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创2018年1月以来的高点;而进口指数为50.9%,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也创下2018年6月以来的高点。
出口上,文韬指出,一方面疫情引致国外防疫物资、居家生活办公设施设备等需求持续上升;另一方面疫情对部分国家的生产供给也造成一定冲击,从而带动了我国相关行业出口持续上升。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三季度以来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全球制造业PMI上升到53.3%,创2018年8月以来的高点,全球综合新订单指数上升到52.8%,创近一年半的高点,外需状况逐渐修复。
此外,海外疫情影响生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出口订单逆势增长。近期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大幅上升,预计出口有望保持增长态势。
近日,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表示,临近圣诞节是中国出口的旺季,国外中产阶级因为疫情影响,不能外出旅游和消费,所以加大了装修房屋,更换家具、家电等方面的消费,近期中国出口的建材和家具、家电增长迅猛,加上日常出口的日用品,促成了中国出口量的猛增。
同时,国际制造业有向中国回流的趋势,东南亚等国家因为疫情影响和防疫要求,生产效率跟不上,而中国较早实现了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