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11月17日起,21世纪经济报道开始推出系列专题“高成长企业论——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瞪羚’样本”,计划连续推出十期。该系列报道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与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策划执行。
该系列报道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成长企业,我们试图通过深入的一线采访和实地调研,呈现活跃在大湾区战略新兴产业的“瞪羚”企业的群体故事,挖掘大湾区创业者们对各自所在产业的探索、发现和努力,也试图呈现他们的奋斗、选择和思考。
第10期,让我们通过启示录的形式对这次系列采访调研活动加以总结,希望为更多创新型企业提供成长经验,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提供参考。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环境下,中国企业面临新格局、新市场与新挑战。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将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积极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目前已经培育了一批“小巨人”、隐形冠军、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等创新型企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日前联合策划执行了高成长性创新企业系列报道,首批选择了9家瞪羚样本企业。
瞪羚企业是刚刚越过死亡谷,以创新为驱动力,拥有一定技术优势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潜力大。此次系列采访报道活动让我们对大湾区瞪羚等高成长性创新企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展现了大湾区中小企业蓬勃的科技创新活力。
时代呼唤创新型企业家
调研发现,以瞪羚为代表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大都具有专业技术与产业背景(如图),具有成为新一代企业家的显著特征。但是,仅有专业技术背景不行,还需要与市场运营能力结合,才能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商业应用,获取商业利润反哺技术研发,形成良性循环,走出初创企业的死亡谷。
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在短缺时代抓住市场需求,依靠个人胆识与能力组织生产和销售,闯出一条路。1992年后第二代企业家主要以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下海人员组成,主要靠复制发达国家企业管理、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等,在制造业与服务业领域施展拳脚。在世纪之交,一些年轻创业者学习硅谷的互联网技术与应用,通过本地化进行商业革命,开启互联网时代。
第一、二代企业家,主要以营销为主导组织规模化生产以及建设商业网络,技术上一般通过模仿、购买等方式获得,尤其是核心技术、材料与零部件在一定程度上需依赖进口。在1980年代,一些大企业曾就发展路线上出现争论,即选择以市场推动研发的贸工技模式,还是选择以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动生产销售的技工贸模式。华为选择了后者。
老一代企业家中部分存在的重视销售与生产而轻视研发的现象,与中国发展阶段有关,规模化的低端增量需求以及创新资源的不足造成了部分企业家的局限性。但是,在进入新时代后,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万美元,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显现,“卡脖子”问题突出,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性能以及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这种发展矛盾就需要依靠创新驱动,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向生产链与价值链高端进军。
在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已经饱和,供给质量尚未能满足产业与消费升级需求的新发展阶段,时代呼唤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家。他们要承担突破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任务,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实现产业发展自主可控;他们需要投身于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他们应该提升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数字化发展。
所以,新一代企业家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门槛,不仅要像传统企业家那样擅长组织生产和销售,更要有能力组织创新资源研发原创性技术,采用全新商业模式或者生成新形态。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家则成为技术创新的组织者,必然会要求新一代企业家懂技术与产业,善于组织创新要素。样本企业的创始人背景展现了新一代创新型企业家的基本素质。
瞪羚企业样本特征
一是以创新为核心。
样本企业均拥有核心技术以及持续研发的能力,并通过大量专利建立护城河,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一席之地,甚至部分企业的技术达到了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比如华科创智打破了Cambrios对纳米银线的垄断,解决了国内相关产业被“卡脖子”的问题。邦普循环在动力电池回收循环利用领域实现了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占据全球一半市场,并主导了中国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
技术研发与创新在企业支出中占比大。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具有轻资产的特点,主要投入研发领域,生产部门大都可以外包。比如海普洛斯2018年的研发费用占比在70%-80%,2019年40%左右。视臻MAXHUB的员工平均年龄在29岁以下,技术人员占比约60%。
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创新网络。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