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末,各大外资机构陆续发布了对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展望报告。第一财经记者通过采访多家外资机构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以及梳理研究报告发现,对于明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各机构的分析存在很多共识,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四个关键词:经济稳、货币强、政策回归和超配中国。
很多外资机构称,明年中国经济将继续疫情后的强势复苏。不过,对于2021年GDP增速的预期,不同机构的预测数据存在一定悬殊,在7.5%到9.5%之间。同时,各机构一致看好人民币汇率,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明年仍有进一步升值的空间。随着经济持续复苏,在疫情期间的阶段性特殊政策将会逐渐退出,不少机构给出了超配或者高配中国资产的建议。
关键词一:经济稳
对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各家机构都给出了积极的预测。其中,最为乐观的是德意志银行,预计明年GDP增速为9.5%,完全恢复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水平。其中,消费将成为2021年主要的增长驱动力。随着工业利润提高以及设备使用率的提高,制造业投资将会进一步增长。
摩根士丹利预计2021年中国GDP增速为9%,得益于居民消费和全球需求的强势复苏。摩根大通、瑞银、德国商业银行分别给出的预测是8.7%、8.2%和8.0%。
相比之下,高盛给出的预测较为保守,为7.5%。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的解释是,明年政策回归正常,会对经济有一定拖累作用。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经济正常化来讲,今年四季度结束后已经基本完全正常。今年以来摩根大通不断上调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判断的根本是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非常成功,早在今年3、4月份国内疫情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且免于欧洲等地出现的第二波疫情的爆发。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面,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反弹力度最强,而且这种反弹是发生在适度政策刺激之下。
明年经济增长反弹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今年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受到疫情影响,消费对于2020年GDP的贡献率几乎为负。而伴随着经济活动复苏逐渐加快,大多数外资机构预测,明年居民消费将会进一步复苏,成为2021年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研究报告中称,预计居民消费增长将从今年的-1.0%升至明年的12.4%。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称,随着经济的复苏,居民储蓄率已经从今年一季度的36%下降到三季度的33%。明年这一趋势将延续,到2021年底居民储蓄率可能会回到此前的正常水平。这意味着2021年消费将同比增长17%。
瑞银预计明年实际消费有望增长10%,服务类消费应会明显回暖(例如餐饮、旅游、线下娱乐)。其次,出口或许不会延续今年如此之高的增长,但是仍然是经济复苏的强有力支撑。
瑞银表示,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走出今年的衰退,再加上疫苗加快研发和上市,预计明年中国出口有望增长11-12%。其中,海外对非防疫相关产品的需求应会走强,防疫物资出口可能走弱。但是,考虑到明年政策支持力度可能减弱,房地产活动和基建投资可能会走弱,但企业营收改善有望拉动制造业投资明显反弹。
关键词二:货币强
高盛近日对人民币汇率表示,“非常看好。”并预计12个月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30。其理由是,首先,经济基本面对人民币是有支撑的。其次,中国利率水平高于其他经济体,中国对于外国投资者仍然具有吸引力。国际上一些指数将中国债券纳入,也会吸引外资的流入。第三,中国央行致力于推进利率市场化。
渣打也上调了2020-2025年期间人民币的汇率预测。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中长期货币政策更为审慎。考虑到中国经济相对增长优势、利率溢价、持续贸易顺差和强劲资本流入,预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在2021年中升值至6.30。此后,由于中国的增长优势可能减少,汇率可能在2021年下半年小幅回落到6.45。
摩根士丹利预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2020年底将保持在6.60左右,到2021年底将升至6.40。其中一个关键的驱动因素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减少。同时,在疫情结束后,其他国家都是超低利率而中国保持货币政策的正常化,这使得人民币资产更具有吸引力。
德银熊奕预测到明年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达到6.2,这意味着对一篮子货币将升值2%。
较为稳健的预测也有,比如德国商业银行,预测到今年年底为6.7,明年为6.83的水平。德国商业银行新兴市场高级经济学家周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几乎是过山车的行情,年初很多人看到7.5,现在看到6.5,甚至更强的一个水平上。他称,不能太过追随市场的趋势,预计人民币在明年还是大致保持一个中值,之前可能是7上下,现在考虑到美元走弱,可能是6.8上下。
关键词三:政策回归
经济的强复苏意味着此前的一些阶段性政策将逐渐退出。
熊奕认为,随着经济增长恢复到正轨,中国央行将会把关注的重心重新回到抑制杠杆率的过快增长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上。因此,中国央行2021年的货币政策将会较此前有所收紧,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将从2020年的13%